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三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三一、课前思考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运用转化的思想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网查阅了不同的课例,基本分为两种:
第一种(即教材的安排):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方格、割补法)
2、从中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练习总结
第二种:
1、结合情境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3、巩固练习
如果是第一种的话,上起来应该很轻松,水到渠成,但是对于提前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孩子来说似乎缺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其他孩子而言思考也不够深度。而且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没有提前学过的孩子会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形的一样,也是长宽(即底边邻边),而如果选用第一种教学方式的话,课堂上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方法。
而如果我选用第二种教学方式的话,在孩子猜想的过程中会把所有的想法说出来,然后逐一验证,最后确定正确的计算方法,最主要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错的为什么是错的,对的为什么是对的,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激发起了那些未教先知的孩子的积极性。但是这样上课的话没有第一种方式轻松,会有许多的预设,但是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孩子动脑筋思考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才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课堂,这才是最重要的,最终确定思路。
二、教学尝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断)
导入新课。
1、出示长方形框架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2、教师拉动框架变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长邻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并板书
找底边邻边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板书他的思考过程
师:我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的,他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了长方形。
师:他们俩谁说的对呢?
3、教师继续把平行四边形框架越拉越扁,使学生慢慢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在拉动的过程中,面积变小了
生:在拉动的过程中,底边和邻边都没有变,但是面积变小了
生:周长也没有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三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三 师:那么面积是不是变小了,我们结合图形研究一下,看看其中的秘密在哪里?
生说一说
师: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虽然底边等于长,邻边等于宽,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所以能不能用底边邻边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不能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仍然要把掌声送给他,因为他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在转化的过程中面积发生了变化。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猜想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猜想之后一定要有验证。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该怎样求呢?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这个猜想对吗?还有待验证
生动手验证
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我在这节课中,以数学知识教学为载体,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第一次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推导得出的。因此,本节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明白什么是转化,深刻理解转化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转化思想,本节课不再是渗透的朦朦胧胧,而是把这种学习方法明朗化,让转化本领成为学生思维的主角,并当作学习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掌握。
2、以探索解决问题为主线,运用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这节课,采用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小心求证的教学思路,我有意识地把经历猜想与验证蕴涵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获得两个合理的猜想后,教师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思维顿悟自己发现错误的原因,这不但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而且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
不足之处:
在对第二种猜想进行验证的时候,有的孩子受第一种验证方法(拉的方法)的影响,不知道该怎样去验证,还有的孩子对于验证这种好像不太理解,因为平时学生获取知识基本上都是水到渠成型的,而对于先猜想再验证的学习方法接触的少,所以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如果让他们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他们都会,但是换一种说法让他们去验证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说明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多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高一数学数列求和7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5
高一数学数列求和5
高一数学数列求和8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6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2
高一数学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2
高一数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
高一数学数量积2
高一数学数列求和4
高一数学数列应用
高一数学数量积3
高一数学实数与向量的积1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1
高一数学夹角
高一数学圆的一般方程
高一数学斜三角形的应用
高一数学数轴上的基本公式
高一数学平移1
高一数学数列的概念
高一数学数列求和2
高一数学数列通项
高一数学平移2
高一数学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高一数学怎样学好高中数学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3
高一数学子集全集补集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