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儿童乐园》课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儿童乐园》课后反思《儿童乐园》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然后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处理的不好: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理想。学生摆小棒并列出许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相同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回答准确,也不能准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及时作一个小结,把知识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第二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很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部分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从这节课上使我认识到:放与收都应有个度,开放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放得太开不利于学生的探索,收得太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放与收之间,教师应恰当起好主导作用。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旨在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的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是当今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七)
4.1.1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
练习三3—6题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二)
乘法初步认识
平移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二)
连加
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
第四册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教科书15页例3 做一做 练习三4~6题
几百几十的加减法(一)
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时、分、秒的认识
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一)
第四册克的认识
应用题
第四册认数复习
4.2.1 “平均分”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除法计算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科书第8~9页例3
不连续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材第5页例2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租船)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六)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
“破五减”的珠算减法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二)
4.2.1 平均分|人教课标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