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在认识圆柱时,我首先安排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新朋友,提出问题这个物体有什么特点?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引出圆柱由两个平平的圆面,和一个弯弯的曲面,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至此,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第一节课上课时,我是这样发问: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柱形物体,你们能说说它的优点吗?结果,没人举手,一个个双眼茫然,迫于无奈,直接叫起一个同学,他只说出了它们都是圆形的特点。我立刻反思自己,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何却没人能答呢?问题是不是在我?是不是我的发问语言有问题?大概我的发问让学生摸不住方向。因此,第二节课,上课时,我改变了我发问的问题: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它们都是圆柱形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此一来,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说的起劲,有的说它美观,有的说它实用、方便,有的说它可以滚动等等。一节课下来,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主动。
通过这两节课,我的最大感受是:发问时必须注重问题有效性的设计,如果设计好了,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徒劳无功,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发问应该是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发问,有效的发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只有有效发问才能让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一上数学:《秋游》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7、8课时
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第四课时 教
一上数学:《数楼—分成几和几》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六课时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一上数学:《绿地》
北京版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第三课时
数学一上:《认识9、10》
一上数学:《小胖上车》
一上数学:《加减混合》
一上数学教:《加减混合》
数学一上:《分类比较》第一课时
数学一上:《位置与顺序》第2课时
数学一上:《实践活动(二)》
数学一上:《认识6、7、8》
认识线 教学设计
数学一上:《加法和减法(一)》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一上:《8、9的分与合》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课时
数学一上:《实践活动(一)》
数学一上:《认识0》
一上数学:《课间大休息》
数学一上:《分类》
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设计
数学一上:《认识1—5》
数学一上:《总复习》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五课时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