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法应用题(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2.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分析关键句,找准单位“1”。
2.掌握分析思路,弄清所求问题是求谁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并口述第二组算式的意义。
2.列式。
这些算式求的是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
这里的b,a,x就是什么?(单位“1”)
3.找出下列各句子中的单位“1”,再说明另一个数量与单位“1”的关系。
提问:(3)题中怎样求甲?(4)题中怎样求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3。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你认为应着重分析哪些已知条件?(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3)分组讨论这两个已知条件应怎样理解。
(4)学生口述已知条件的意义,老师板演线段图,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18元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华储蓄的钱数相当于这样的5份。
师板演:
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小新储蓄的钱数相当于这样的2份。
所以小新储蓄的钱数是以谁为单位“1”?(以小华储蓄的钱数为单位“1”。)
怎样用线段表示小新的钱数?
生口述,师继续板演:
(把小华储蓄的钱数平均分成3份,小新储蓄的钱数相当于这样的2份。)
求什么?(小新的钱数)3.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1)根据刚才的分析,再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能不能一步求出小新储蓄的钱数?(不能)
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再求小新储蓄的钱数。)
因此这道题要分两步解答。
根据哪两个条件能求出小华的钱数?
元。)
求出小华的钱数,又怎样求小新的钱数?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列式解答。
(3)口述列式,并说明理由。
求什么?为什么这样列式?(求小华储蓄的钱数。因为小华储蓄的钱
求什么?根据什么列式?(求小新储蓄的钱数,因为小新储蓄的钱数
(4)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三)巩固反馈
1.出示“做一做”。
小明有多少枚邮票?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请你确定从哪些条件入手分析。
(3)小组讨论:分析已知条件并画线段图。
(4)反馈:请代表分析,并出示该小组的线段图。
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新的邮票数量是这样的5份。
均分成3份,小明的邮票是这样的4份。求小明有多少邮票。
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6)列式解答,做在练习本上。
2.出示21页的9题。
要求学生独立画图,分析解答。再互查。
3.变换条件和问题进行对比练习。
(1)找出已知条件中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2)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4.选择正确列式。(小组讨论完成)
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四)布置作业
课本20页第6题,21页第10,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求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学生分析能力的体现。是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
这节课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第二节。学生已具备初步分析已知和找单位“1”的能力,但是例3增加了一个条件,并增加了一个数量。要利用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难为易。
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智慧,在共同讨论中理解已知条件,有利于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教师再配以线段图加深强化学生理解题意,以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和飞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变换条件,有助于学生灵活分析,防止定势。
对数学学科说课实践的思考
《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想
找规律说课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的说课设计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及点评
《秒的认识》说课稿
百分数的意义说课
统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十几减9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观察物体》说课设计
位置
《小数的性质》说课
认识人民币
《倒数的认识》说课
小学数学如何说课
《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的设计和评析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及评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及评析
《“9”的认识》说课
评《角的初步认识》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说课稿
“8和9”的认识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