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复习内容:分数乘、除法计算及简单分数实际问题(教科书第114页第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在运用分数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习重点:掌握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乘、除法,这些运算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1.口算下列各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14页的第1题。

(2)指名学生说说口算过程,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算情况。

小结:怎样计算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分数和分数乘整数两种情况)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包括分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整数及整数除以分数)

2.计算练习。

(1)出示课本第114页第2题上面8题,学生每人计算四题。

(2)结合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讲评,注意分析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及如何改正。

(3)出示第2题的下面三题,学生独立计算。

讲评学生计算情况,请学生说说计算分数连乘和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名数改写。

出示题目:2/5时=( )分 4/25千克=( )克

3/5米=()厘米5/8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7/20公顷=( )平方米340立方分米=( )立方米

54分=()时255毫升=( )升

(1)先请学生说说名数改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左边四题或右边四题,完成后指名口答,说说怎样改写的。

4.先找出单位1的量,再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女生人数占全班的2/5。(2)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增加1/8。

(3)柳树棵数的2/3和杨树棵数相等。(4)已经修了水渠全长的3/7。

请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练习,说说每句话中的单位1的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三、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下列题目:

(1)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1/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耕地12公顷需要多少小时?

(2)一台节能冰箱每天耗电3/4千瓦时,学校食堂有3台这样的冰箱,一个月(按30天计算)一共耗电大约多少千瓦时?

(3)六年级同学向灾区捐款,六(1)班捐了150元,六(2)班比六(1)班多捐了1/5,六(1)班捐的钱是六(3)班的3/4,六(2)班和六(3)班各捐款多少元?

(4)甲、乙两站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站出发开往乙站,已行了全程的3/5。这辆汽车离甲地有多少千米?离乙地呢?它离甲乙两站全程的中点有多少千米?

(5)某天下雪,双联公司有1/9的职工迟到,第二天仍然下雪,迟到的人数是第一天的3/4。第二天准时上班的职工是全公司职工的几分之几?

(6)吴叔叔在家铺地砖,5/2小时铺了3/4平方米,平均1分钟能铺多少平方米?铺1平方米要多少小时?

(7)一套服装,上衣120元,是这套服装价钱的3/5,裤子多少元?

(8)一瓶油,连瓶共重11千克,用掉3/5的油后连瓶共重4.7千克,瓶中原有油多少千克?

学生逐一完成以上问题,交流时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多给予学习困难生发言交流的机会。

四、全课总结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明白吗?

五、布置课内作业:补充相应的习题。

教学反思

课前思考:

这个内容我安排在总复习的第2课时。

在分数百分数的复习上与孙老师略有不同。我第2课时想专门处理分数百分数的计算问题。我想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口算:

1、出示教材上第114页上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2、校对计算结果,分数乘除法各选1题,指名说说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比较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醒学生一定要将计算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二、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出示教材上第2题中最后3题(分数乘除混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校对,总结计算方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再计算。

3、出示:教材上第3题,说明: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些是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有些是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请你先找出不能简便计算的题目。

4、学生找出其中3道不能简便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先说说计算方法,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校对,分析。

5、重点思考:剩下3题分别可以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怎样计算?独立思考后将想法与同桌交流,最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分析校对。

6、出示:2-3/87/16-1/7

提问:这题是否有简便计算?试 一试。

指名板演,共同分析,体会:有些题目一开始是看不出有简便计算的,等完成了第1步或做了几步后才发现其中有简便计算,所以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一定要做一步观察一步,随时注意有可简便计算的情况。

三、分数与百分数、小数互化

1、分数化成百分数

2、百分数化成分数

3、分数、小数、百分数这三类数中,教师任意报一类数,学生说出另两类数。

四、课堂补充练习

教学后记

课前思考:

这节课复习,分数乘、除法及倒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我班在计算上掌握的还不够扎实,会相应的多花点时间)。并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按本班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来不及完成,打算在自习课上继续练习。

课后反思:

今天的复习课分为三部分,先复习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随后立即让学生练习相应的口算和计算;接着复习了数量关系的分析,练习中发现对于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增加1/8这类数量关系的分析,学生存在困难,仍有少数学生不能正确找出单位1的量;最后进行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练习。解决问题中类似第5题求1分钟铺多少平方米和铺1平方米要多少小时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时由于数量关系不能正确分析,也造成错误。针对学生存在问题,后面的复习中要继续进行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在复习中发现学生有两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学生不能认真的审题,二是不能细心的计算。这两个问题也直接导致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前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是性急,不等完全读懂题意就下笔做题;有的学生是不能正确的分析题意、理解题意。我认为这个问题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关,和学生的做题态度有关,应该在读题上下功夫。因为只有认真读题,才能正确的读懂题意,正确的列式计算。同时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后一个问题,主要是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形成细心计算的习惯。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练习,精讲精练,提高效率。通过我们的教学使每个学生时时体会成功的愉悦,这是我们的最大的愿望。

课后反思:

在总复习时,我将分数一步计算、四则混合计算及简便计算整理成一节课进行练习。我班的学生原来的计算基础比较好,通过复习,特别是书写等细节问题的提醒,学生因粗心而造成的失分现象大大减少。同时,在课堂上,在自习课上,我采用分段计算分段统计的方法,看看在每个知识段分别有多少学生完全掌握,学生的好胜心很强,计算也格外细心。

但还有部分学生在简便计算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没有很好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还有部分学生在计算中计算步骤跳跃太大,好几步分步计算的过程都跳过了,因而造成失误,对这种现象要结合具体情境适时教育。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第115页的5-10题

复习内容: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第115页第5-10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和axbx=c等方程的解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上述方程解决相关的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会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检验。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有条理地表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抽象能力和符号感得到相应的发展。

3.增强应用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利用画图、列表的方法理解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主动反思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适当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4.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并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复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和axbx=c等方程的解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上述方程解决相关的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需要复习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解方程

1.完成课本第115页第5题。

(1)出示题目后,提问:你能将这些方程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及时指出:这六题中有axb=c、axb=c和axbx=c这三种类型的方程。

(3)学生任意选择三题进行解方程,同时指名学生板演。

(4)教师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讲评,同时及时小结这三种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

三、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15页第6题和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后列方程解决这两题。

(2)展示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请学生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知道如何寻找等量关系和如何设未知数。

(3)提问:怎样检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小结。)

板书:设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列方程并解方程;检验并写答案。

小结:像第6题这一类要求1倍数的实际问题,一般用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像第8题这一类要求两个未知数量的实际问题,一般可以根据题中这两个未知量的关系来设未知数,也同样可以根据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115页第7、9、10题。

(1)学生完成后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及解答过程。

(2)学生同桌之间检查解题情况,及时订正。

小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意思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有些题目列方程解答较简单,也有些题目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都较简单,这时可以用它们互相检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在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你还有什么困难吗?

补充下列练习:

一、填空。

1.五年级有男生x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1.2倍,则女生有( )人,五年级共有学生(  )人。

2.一堆煤,每天烧m千克,烧了a天,还剩b千克,这堆煤有( )千克。

3.()比23的3倍多2, 84比()的3倍少9。

4.三个连续偶数,中间一个数是a,那么最大的数是(),如果它们的平均数是24,那么这三个数是( )。

5.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a千米,客车开出2小时后,一辆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b千米,货车开出3小时后与客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 )千米。

6.网球队与排球队每队的人数都是x 人,网球队有5组,排球队有7组,网球队有( )人,排球队有()人,排球队比网球队多( )人,排球队与网球队共有( )人。

二、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列出方程。

1.甲乙两工程队同时从两端相对修一条长5400米的公路,一共修了5天,已知甲队每天修540米,乙队每天修x米。()+()=公路的全长

方程:

2.小明买6支同样的圆珠笔,每支x元,付出15元,找回3元。

()-()=找回的钱

方程:

3.校园里有75棵柏树,比松树棵数的3倍少15棵。校园里有多少棵松树?

( )╳3-()=柏树的棵数

方程: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x与y的差的5倍,用式子表示是(  )。

①x-5y ②5x-y③5(x-y)

2.长方形的周长是C厘米,长是a厘米,宽是()厘米。

①C2-a ②(C-a)2③C-2a

3.一件上衣85元,比一条裤子价钱的2倍少15元,一条裤子售价多少元?设一条裤子售价x元,正确的方程是( )。

①2x+15=85②2x-15=85 ③85-2x=15

4.方程30-2x=30的解是( )。

①x=30②x=15 ③x=0

5.用两个边长都是a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①8a ②2a2 ③6a

四、解方程。

5x-2.7=2.82.6x+5.7x=49.8

7.5x2=3059-3x=18

4.8x-2x-x=4.5 x3.6-2.4=0.6

五、列方程解答。

1.一个数的5倍比它的3倍多0.96,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2倍加上1.2与1.5的积,和是13.4,这个数是多少?

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姐姐和弟弟一共有邮票180张,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姐姐和弟弟各有邮票多少张?

2.小明和小颖每天坚持跑步,小明每秒跑5.5米,小颖每秒跑4.5米。

(1)如果他们站在100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几秒后两人相遇?

(2)小明和小颖站在100米的跑道的起点处,小颖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追上小颖?

3.一块梯形麦田,面积是540平方米,高18米,上底是20米,下底是多少米?

4.妈妈买了一个金鱼缸和8条金鱼,一共用去31元。其中金鱼缸的价钱是15元,平均每条金鱼的价钱是多少元?

5.一根铁丝长54厘米,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使长是宽的2倍,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十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6.两块布料,第一块长148米,第二块长100米。两块布料各剪去同样长的一段后,第一块剩下的长度是第二块的3倍。两块布料各剩多少米?

拓展题:

1.一个植树小组去栽数,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少4棵树苗。问这个小组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2.小明、小刚两人练习100m

赛跑,小刚每秒跑6.5m,小明每秒跑7m,若小刚比小明先跑1s,则小明经过几秒可以追上小刚?

3.两堆吨煤,第一堆煤有50吨,第二堆煤有40吨,现在两堆煤各用去相同的吨数,第一堆剩下的吨数是第二吨剩下吨数的2倍。两堆煤各剩多少吨?

4.一个植树小组去栽数,如果每人栽7棵,还剩下16棵树苗;如果每人栽9棵,就缺少8棵树苗。问这个小组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教学后记:

课前思考:

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备课组3人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各班实际掌握情况略有不同,例我班学生在分数单元中,主要问题是概念与实际问题,而1班存在计算错误多的情况,所以可能在复习时略有调整,包括复习的顺序、突出的重点也会略有不同。

我的复习进度安排是:

1、方程;2、分数百分数计算、四则混合计算;3、一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4、两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5、认识比;6、分数与比的实际问题综合练习;7、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8、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基本练习;9、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实际问题;10、解决问题的策略;11、数学面试;12~14综合练习

这是第一课时的总复习内容。复习时基本参照孙老师的设计,略有调整。复习大致过程是:

1、采用孙老师方法,处理复习题第5题,巩固复习解方程的方法。

2、将孙老师补充的这3题处理完,进一步巩固比较复杂的方程的解答方法。59-3x=18 4.8x-2x-x=4.5x3.6-2.4=0.6

3、导入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数量关系,所以进行专题训练:找数量关系,将后面的这块内容提到这里处理。

4、巩固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5、独立完成部分补充练习。

6、最后利用机动时间或自习课完成两题拓展练习。

7、剩余题目作为回家作业处理。

课后反思:

由于是总复习课,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难免会产生学习疲劳,觉得自己掌握得很不错,不用进行复习了。所以为了提高学生上复习课的兴趣,在本课复习中,我在组织形式上稍做调整和改变,如揭示了本学期学习的三种类型的方程后,我请学生自己来编三道不同类型的本学期学习的方程,然后再让同桌学生互相解对方编的方程,最后进行解法的交流和解答过程的批改。采用了这样的形式后学生们解方程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复习效果不错。

如何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仍是不少学生存在的问题,教材中总复习中的第6题是一道关于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结果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根据题中的关键句来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这是我总复习的第一课时,按照我上面调整的教学思路来上,学生对这单元的两个重点:解方程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进行了整理与回顾,巩固复习了新学的两类方程与实际问题,也进一步提高了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上完成预期的复习内容,但补充的内容比较多,只完成一小部分,其余留作回家作业了。

在复习解方程时,对以前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对比,学生对ax+bx=c与ax+b=c,这两类方程混淆。

课前思考:

第五题按孙老师的设计,在学生练习前,先让学生把这六题分分类,再独立解答,并选择两三题说说方程中每一步的依据,进一步明确等式性质在解方程中的应用。第六、七题鼓励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数量之间不同的相等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再通过比较,选择一个合适的方程解。第八九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对两题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题中数量关系的联系和区别。第十题可以要求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再利用图分析体族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孙老师的补充题打算分两次完成。

课后反思:

对于解方程的复习,首先是进行讨论比较:12x+3.6=8.4, x-0.25x=3的解法。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其实两类方程的解法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要先求出:ax=?,只不过一个是用等式的性质得到,一个是直接化简就行。

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相等关系式,教学时,提示学生举例说明,由于有基础,学生不难举例,并知道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中组建相等关系式。但这只是一种方法,由此进一步启发,让学生例举出包含常用等量关系式的例子,并领悟根据常用关系式,可以直接列方程,再引导讨论,明白已经学过的周长和面积等公式,也可直接用来列方程。总之,要通过讨论让生明确上面三种寻找相等关系式的方法。

复习习中的困惑:一是小数乘除法的计算错误比较大。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是依靠检验是不够的,因而,经常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提示,让学生恢复正常的小数乘除法水平。

二是学生对等量关系的中概括性文字的概括水平还不是很高,有时很难合理恰当地概括出数量的意思,主要是过于简单,不能表达应该的意思。对于此,只能通过让同学之间的互相弥补达到理想的方法,这样虽然费时间,但相信这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