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确定位置》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确定位置》教学反思《确定位置》是青岛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方向与位置信息窗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用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表示物体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基础上加以提升,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并结合相应的距离更加精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用角度表示方向。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
本节课摒弃了教材呈现的素材,从导入到练习都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采用学校,家乡的地理位置等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描述学校地理位置、简单了解济宁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渗透爱校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环节设计层次分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体现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节课的新授知识点是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学会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用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对于方向词的理解,我认为这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需要探究,所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基础上借助描述北门小学的位置时,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动态演示,指名说,同位互说等多种方式进行有层次的扶放结合的教学,分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对于用角度表示方向,借助描述北门小学和市政府的位置,巧设矛盾,有意识同时呈现描述语言,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产生质疑:它们不在同一位置,这样描述不精确,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抛出问题怎样才能更精确更具体地描述北门小学和市政府的具体位置呢?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探索,在体验角度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究出用角度表示方向的方法,从而掌握根据方向、角度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常规习惯的培养外,针对本节课所处的领域及知识内容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方面,主要体现了三点:在识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找观测点,明确方向、角度以及相应距离的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巧设矛盾,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善想敢讲和质疑的良好习惯。
3、注重方法的指导,体现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一个小环节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性小结,在练习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提升方法,体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进行自评互评和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角度的必要性体验,学生并不是十分明确,这一块教学教师收得太快,说得太多,放的太少,没有真正激起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所以在后面量角独立描述通信幼儿园和八中的位置时少部分学生不是十分明确,没有真正的面向全体;在教学中没有掌控好时间,有些环节处理得不够干脆利落,也不扎实,导致后面练习时间紧凑;对于环节思考性小结处,虽然学生能够说出方法的关键点,但是并没能用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总结方法,教师这一点处理得不到位。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我们的教研组给予更多的建议,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乘法初步认识
表内除法(一)
第四册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练习三3—6题
教科书第10~11页2、3、5
第四册除法的验算
巩固练习
珠算进位加法
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二)
第四册克的认识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
混合运算(一)
时、分、秒的认识
教科书15页例3 做一做 练习三4~6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破五减”的珠算减法
第四、五、六单元
第四册认数复习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一)
教科书第18页例4,做一做,练习四和1、2、3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七)
除法初步认识(二)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教材第5页例2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二)
提问题,填条件
直线、线段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