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哥德巴赫是德国数学家。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一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6课时10000以内数的写法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9.2课时简单的推理(二)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3.3课时认识旋转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8课时 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2课时不含括号的两级运算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10.3克和千克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10课时第8、9课时综合练习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1.6课时第4、5课时综合练习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4.1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8.2课时解决问题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3.1课时认识轴对称图形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5课时解决问题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9.1课时简单的推理(一)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2.1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3.2课时认识平移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1.4课时除法(一)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4课时第1~3课时综合练习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1.5课时除法(二)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4课时10000以内数的认识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13课时第11、12课时综合练习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4.3课时解决问题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9课时 近似数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3课时第1、2课时综合练习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3课时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2 课时1000以内数的认识(二)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8.1课时克和千克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6课时解决问题(二)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1课时不含括号的同级运算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2.4课时第1~3课时综合练习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12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课时练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