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_课题研究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首页>数学教研>课题研究>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2015-04-16 收藏

随着人类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原有的封闭教育状态已被打破,开放式教育已成为信息社会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没有了时空界限,教育的环境充分敞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理念,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从理念到实践还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课堂教学却是换汤不换药”,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审视自己,必须从传统的45分钟课堂的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却不再直接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为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从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出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人才。

一、由知识的“搬运工”向课堂的“组织者”转变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课堂45分钟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传递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体现在“引导”方面,引导包括以下内容:①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一条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③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上,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总量上。要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由书本知识“复制者”向课堂“创新者”转变

在信息社会里,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主要靠创造型教师。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

三、由“领导者”向“合作者”转变

由于传统文化和礼教的影响,中国教师民主、平等观念淡薄,大多严肃、刻板、专制,特别是数学教师。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的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摧残学生的心理,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教师能否真正由领导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关键在于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

四、由“教书匠”向“通识型”转变

通识型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既是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能够结合工作实践加强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教书匠”中走出来,使教学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才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说都是教育者教育理念的体现。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者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怎样从事育人的工作,也体现出其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准。能否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是一个教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按照时代的要求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