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材...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2015-03-05 收藏

一、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它是平均分的另一方法——包含分,是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借助情境图的对比,掌握包含分的方法,理解包含分的含义。而平均分的活动则为突破此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并借助图及文字两方面表征,突出平均分的含义,为今后理解除法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

1.分果冻的情景。

此部分是呈现在现实生活中平均分的另外一种情况———包含分(连续的减法)。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一情景融入故事或生活的片段等等,赋予其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

2.包含分的操作活动。

此部分注重揭示平均分的方法:两个两个地分。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实际操作,建议设计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一是情境图的操作,8个果冻,每2个一份;二是一堆学具,每2个一份,使学生既明确分的方法,又在头脑中搜寻前面学习的“等分”,初步感知新旧知识的冲突,便于更深入地探究除法的含义及数量关系。

3.情景图的对比。

左图是分的方法,右图是分的结果,两幅图的呈现,便于学生的回顾、比较明确此种分法得到的结果:每份也是同样多,突出平均分的含义。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再设计一次更深层次的对比:即等分与包含的对比。充分明确两种情况的不同点是分的方法不同:“等分”的方法不唯一,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而包含的分法是唯一的,只能按要求每几个一份来分,看一看总数里面包含几个要分的数。相同点是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每份同样多。充分体会数量关系的变化,达到更深层次的探究。

4.练习做一做。

借助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既有动手操作的动态表征、又有填写语句的文字表征,充分体会包含分的实际意义所在: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也就是总数里面包含几个要分的数,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包含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也就是总数里面包含几个要分的数,从而充分体会此种情况的数量关系。

(二)重难点突破建议

1.注重动手操作,提供直观支持。

在此,我们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1、可以设计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代替教材呈现的果冻,将8个果冻,每2个一份分;2、将一堆圆片,每2个一份分。要求学生边分边说,尤其重点强调“每2个一份”一方面体会这种分法与例2所学分法的不同,另一方面体会分的结果相同,每份一定是同样多,突出理解包含分的含义。

2.注重对比,提供表象支持。

我们可以设计多重层次的对比:(1)分的过程与结果的对比。例如教材中呈现的两幅有联系的情境图,一幅是分的过程与方法,另一幅是分的结果,并配有文字表述,通过直观对比,感受“包含分”的含义;(2)总数相同,但按几个去分的数量不同的对比。比如在练习环节设计把16个学具,每2个学具一份、每4个学具一份、每8个学具一份的方法分一分,可以采用圈一圈、塡一填、分一分等策略,加深对包含分意义的理解,便于学生体会总数、每份数、份数之间数量关系;(3)等分与包含分的对比。例如可以设计练习:把15个学具,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把15个学具,平均分成5份,每份分( )个。通过平均分两种情况的对比,突出分的方法不同,数量关系也发生变化,但本质却是相同的,提升学生对意义的的感悟。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