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4
收藏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并且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作用有四点:一是承上启下。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按要求用小棒摆图形时,自然地会关注摆几个图形,但不会特别关注还剩几根小棒,而这正是本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二是便于操作。题目清晰、简洁,学具简单,利于准备和操作;三是激发兴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剩余情况,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剩的不一样?”“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出来?”等,产生探究的愿望,同时体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四是作好铺垫。图中呈现的几种摆法为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物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其中第一个对比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的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也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不同的基础。
“做一做”的两道题,都是先用语言描述操作要求,再让学生圈、连、填,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即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其中第1题与例题相似,都是平均分中的“包含”情况,并且将要求与结果以图分开呈现,便于学生根据操作写出除法算式,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第2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包含和等分),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什么时候相同(等分),什么时候不同(包含)。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难点是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收获(4)-----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感悟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2)(总复习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方程 第2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综合应用(2)(总复习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6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方程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连乘”教学设计与评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实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体积和容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1
收获(2)-----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感悟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片段及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教学思路及教学课案评析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4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