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8
收藏
1.借助生活中的简单事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
突破建议:
猜一猜游戏。
(1)“随意”猜。
老师两手握拳,一上一下放好。让学生猜一猜上面手中有什么礼物?下面手中有什么礼物?
(2)“犹豫”猜。
教师提示:礼物是橡皮和转笔刀。让学生再次猜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
(3)“确定”猜。
继续提示:下面不是橡皮。
在猜物体的过程中,适机提问学生:你为什么这么猜呢?让学生初步感受推理是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
2.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突破建议:
只以简单的形式教学较简单的推理,便于教师把握,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1)出示例1,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信息:他们在做什么?都知道些什么条件?(学生自由回答。)
(2)信息比较多,也比较乱,如何来整理。(引导学生将物体的名称分类,一类为人名,一类为书名,并将同类的信息写在同一行。)
(3)找出已知条件,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思考:哪个条件是肯定的,并能让你得出确定的结果?(确定了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将问题转化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那种最简单的推理问题了。)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