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0
收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并进行了百数表中规律的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数的大小比较在编排中,分两个层次:例5借助小棒利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做一做”第2题直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编排层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5以“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引导学生适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从整体来看,例5的编排层次也渗透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大;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大。
“做一做”第1题中出现了81和18,第2题中出现了98和89的大小比较,以此使学生明确:虽然每组数中所用的数字是一样的,但数字的位置不同,两个数的大小也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探究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二、重难点突破
探究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加深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突破建议
(1)注重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观察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要注意结合例题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如有的学生是根据小棒图比大小,42根比37根多,所以42大于37;有的学生是根据数的顺序来比的,42在37的后面,所以42大于37;有的学生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比的;有的只看十位,就比较出数的大小……对于这些比较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但在此基础上要逐渐加以优化。
(2)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方法。在学生经历“用小棒比──用计数器比──用抽象的数比”这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
(3)教师应有重点地选取学生在比较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讨论,如81和18、98和89,虽然是两个相同的数字,但由于所在的数位不同,两个数的大小也不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都是8和1,为什么81比18大?”以此进一步明确两个数的比较方法并加深学生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6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7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25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8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6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检测题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5
平面直角坐标系检测题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检测题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23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4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19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4
认识不等式检测题
矩形的判定检测题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检测题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14
菱形的性质检测题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15
立方根检测题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22
2017届高考理科数学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检测27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24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16
周长与面积教案1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5
平方根检测题
周长与面积教案2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8
2017届中考数学专题跟踪突破复习题17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