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6
收藏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内容,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教材在编排时,充分利用学生过去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本节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本节内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编排体例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编排体例与编排层次基本相同。同样采用左右对比编排的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动手操作——整理算法——突出重点的层次进行编排。
例1在编排中着重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问题。为了突出这一点,教材将直观教具由小棒变为计数器。计数器虽比小棒的抽象性强,但能更好地体现位值的思想。学生通过下面标注数位的计数器及计数器上不同颜色的珠子,能清楚地看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同时将直观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相对照,突出算理。最后通过比较35-2和35-20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做一做”中安排的口算题是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采用有联系的两题上下对比的方式: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与10以内减法对比,两位数减整十数与整十数减整十数对比。以此进一步强化两位数减一位数在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在十位上减的计算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计算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式题;教学难点是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6课时)
《小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3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近似数》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8课时)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乘法》教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教案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2课时)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教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找规律》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5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6课时)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5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7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第3课时)
《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材分析(第2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