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2014-06-05 收藏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教学的实践中难免会有一些错漏,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数学网特地收集了三年级《平均数》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从本节课的优点、存在问题和我的收获三方面来谈一谈对本节课的反思内容。

优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还是练习巩固部分,都为“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展开,力争每个教学内容都踩在教学目标的点上。

二、练习安排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判断题练习。练习1:笔筒操作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练习2:估算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根据平均数的规律解决问题;练习3:判断对错,注重学生的动口说,让学生的学习外显于语言;练习4: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注重学生的独立动手解题能力。总之,练习的设计充分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都得到巩固、深化。

三、问题设计细化,引导自然到位。上这节课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断修改,问题的设计都在不断改变、改进,总在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提出,学生会更明确,引导会更到位,对问题的揣摩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例: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运用移多补少法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用移多补少法,因为还没学,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再总结出移多补少法。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引导提出呢?我反复揣摩、思考,最后对学生提出: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4名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知道要用移多补少法。确实,问题设计细化,能够使引导自然到位。

存在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

本节课在教学“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时,经讨论、探究得出4名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接着让学生讨论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圈个数间的关系。学生说到:7是中间数、7比9小比6大。学生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把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说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师的却还不满足,总想让学生总结的和老师教案所预设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一样,实际上,又喊了两个学生总结,也还是不能像老师所想像的一样能够准确运用难度较大的数学语言。其实这时,学生表达完正确的规律意思后,教师接着出示准确的数学语言规律,让学生大声读一读,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不应急于求成。因此,有难度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

二、 在教学过程中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本。

由于上课时使用的预案是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课时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够灵动,不敢对教案擅自改动,一旦教学实际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有出入,心中就有些紧张着急。

在进行练习2时,请学生估测三条丝带的范围,学生估测的数值不对,不符合平均数的规律。这时,教师就有些紧张,因为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对此题的估测会出现问题。其实,这时,教师正好可以借机再强调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测,这样,既能起到强调难点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解答此题,使难点迎刃而解。结果呢,教师因为教学实际和教学预案不一样,一着急,草草了事,这一环节就略显紧张和不踏实。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三年级《平均数》数学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希望大家喜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