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东方四川高考数学试题分析_名师指点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2011年新东方四川高...
首页>学习园地>名师指点>2011年...

2011年新东方四川高考数学试题分析

2016-10-25 收藏

 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四川卷试题今年相对较为平稳,题目类型大多在考前复习中老师都有反复涉及。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今年考试将会取得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

理科数学选择题一览表

2011年新东方四川高考数学试题分析1

总体来看,数学选择题依旧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理科前五道题,文科前七道题目完全根据教材定义命题,这些看得出出题专家希望广大考生重视对基础的把握。对于集合、概率、立体几何、向量、复数运算等这些知识点都是在基础题的范围内进行考核的。圆锥曲线,突破了往年求取值范围离心率等常见问题,与直线与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出题专家在不断的探索各知识点在考题中的切合点,综合考察考生能力,这需要考生能够在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整合联系能力,能够在各知识点间熟练运用。线性规划在近几年四川的考试题目中都是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出现,需要考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

部分题目的考察方式有了细微的变化,将一些大题中的部分考点放在了选择题中。比如理科第6题、文科第8题,正弦余弦定理的运用,在往年考试题目中常出现在三角函数大题中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进行考察。理科的第8题、文科的第9题,数列通项公式的两种基本的求解方式,累加法及待定系数法,在往年的各省市高考题目中常见的是放在数列大题的第一问,为后续提问做出铺垫。这些试题虽然说出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考点依旧是考生经常进行训练的,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出题专家们在文中求变的决心,以及考察重心在慢慢的发生转移。

今年的四川填空试题,无论是文科的还是理科的,都很贴近教材,题目相对比较简单,部分题计算稍有些反锁(如理科的14、15题)。文理都是考查了圆锥曲线中的双曲线、球的相关问题以及函数的基本性质(主要是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和对新定义的理解与把握),另外,理科还考查了对数式与负分数指数式的计算,文科考查了二项式定理的应用,这两个小题都属于简单题,是学生基本都会得到的。对于14、15、16三题,尽管也不属于难题,但做题时,极易出现错误,是对相应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的考查。

在六道大题方面,三角函数部分重点考察了正余弦定理的应用、函数的性质与求值以及辅助角公式的应用,考察方式中规中矩,且知识点也是课堂上反复强调的,考生应对起来应该很轻松。概率统计主要考查了相互独立事件,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数学期望等概念及相关的运算,是高考必考题。总体来说,难度与去年持平,我们平时所讲、训练的难度超过了此题的难度,对于理科数学类的数学来说,此题基本上是拿分题。立体几何部分考察了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的位置关系、球、二面角以及空间向量的应用,都是平时反复强调的重点,考生应该能应对自如。

理科第20题考查的是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错位相减的数列求和问题。第一问中考查了二项式的变形,从而加大了这道题的难度,二项式变形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学生做这道题的主要问题。第二问考查的是等差数列乘以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这个问题对考生来说应该很熟悉,在四川考区,2010年第二十题,2008年第二十题,2006年第二十题也是考查的是等差数列乘以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所以综合来看这道题是一个数列与二项式的综合问题,难点在第一问。

理科第21题考查的是圆锥曲线中的向量的数量积为定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对考生有一定的压力,因为定值问题对考生而言比较难,一是心理上的压力,二是这道题的计算量也比较大。如果盲目计算计算量会相当大。所以得先审题发现Q点的纵坐标不用去算。在这个中间还要有整体代换的思想。所以今年的平面解析几何题有一定的难度。

第22题导数常作为高考的压轴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它不仅要求考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作为压轴题,主要是涉及利用导数求单调性,最值解决恒成立问题,常伴随对参数的讨论,本题的第一问就是考查了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以及最值问题,但是这题最容易忽略函数本身的定义域,对于任何函数,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定义域,这是解决函数问题的前提,第一问的难度系数不大,此问还是容易得分。第二问是解方程对参数分类讨论题,分类讨论思想是高考重中之重,大家必须引起重视,本题照样要特别注意定义域,只要清楚了定义域,分类讨论也就容易了,此问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平时所练所讲的难度达到了这个难度,属于中等难度。第三问是比较难的一问,给人的第一感觉无从下手,只要能够想到我们平时讲的把函数转化为数列函数来做,想到数列求和问题,数列的前n项和与前n-1项和的差的问题,把这个整体看成是新的数列求前n项和的问题,那么此问也就解决了,这一问的难度很大,要求有很强的分析也运算能力。

建议学生对高考数学部分的学习依然要以教材考纲为准,深度理解相应知识,达到灵活运用,并要锻炼良好的运算能力,尽量减少对选择题、填空题等部分练习过偏、过难现象。回归教材、考纲才是考好高考最重要的武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