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年年题相似,年年题不同。相比2010年数学试题,整体稳定,难度略有下降.呈现稳定、平实、创新的特色。
1、稳定
1.1 结构稳定.
题量延续10+7+5的模式,题型相对稳定,考试范围与浙江省的《考试说明》要求一致,不超出《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
1.2 命题理念稳定.
全面考查“双基”.从知识点分布看,试题覆盖面很大,在新课标所要求的各知识系列中基本上都有试题,考查的知识、技能、方法不偏不怪,一些试题明显取自于教材,对中学数学的教与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分步设问、分层把关.试题难度依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顺序依次递增,各类题中都是起步容易逐层推进.五道解答题仍设10小问,通过分步设问,入口宽、上手易、深入难,使不同程度的考生得到相应的分数,既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又会有很好的区分度.
重点突出.支撑中学数学知识体系的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如理科试题函数部分占到约22分,三角函数19分,立体几何25分,解析几何24分,数列重新回到解答题,占14分. 涉及函数、椭圆、抛物线等核心知识点从不同角度重点考查。
2、平实
淡化技巧,注重通性通法.
如理科第(19)题利用方程求解基本量,利用基本公式求和,然后通过比差(商)比较大小,基本公式;
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
考思维的特点更加突出,体现出考数学,核心就是考查思维能力.如理科第(10),思维层次不同,解题所需时间、正确率就有差别.
凸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寓思想方法的考查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之中,贯穿在各类题型的考查之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考查,如数形结合思想(理科第(5)、(8)、(11)、(14)、(17)、等)、化归思想(如理科第(6)、(9)、(10)、(16)、(18)、(19)、(21)、(22)等),函数与方程思想(理科第(5)、(8)、(10)、(11)、(13)、(15)、(17)、(18)、(19)、(21)、(22),分类讨论思想(理科第(9)、(10)、(22))等;
突出能力立意.
试题突出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很多试题都有多种解题途径,解题的切入点不同,运用的思想方法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从而付出的时间与得到的分数产生差异,如理科第(10)题,第(17)题,第(21)题,第(22)题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
3、创新
注重数学本质的理解
如理科第6题,考查恒等变换,第8题考查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理科第9题考查两个基本原理。
注重思维灵活性
如第8题把线段比距离转化为坐标问题,第9题正难则反,第10题特殊验证关系比较,第16题整体凑配,第17题猜想与验证结合等,试题淡中见隽,突出数学是思维的学科的特色。
不断寻求知识的新组合。
如理科3题由三视图到直观图,第5题加入整点问题,第12题把不等式、函数变化快慢、程序框图联系在一起,第8题综合椭圆、双曲线、圆、直线(渐近线),第10题综合集合、函数、方程、不等式等。
进一步加大文理差异.
鉴于文理科学生数学水平的实际差异,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对文理科试题的平衡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改进之中.从第一题即是不同的试题,共有11道不同,7到“姊妹题”,文、理共用试题仅为4道题,其中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是近年来差异分数最大的一年;
加大创新意识和继续学习的潜能的考查.
文、理都继续保持一贯的对创新意识、学习潜能的考查,对符号语言、文字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考查,重在甄别继续学习的潜能,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考查类比、归纳的问题,但多道试题要利用归纳、猜想与严密的论证相结合,要求更高。
数学脑筋急转弯:时针和分针重合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成语
数学脑筋急转弯:手指受伤
数学脑筋急转弯:影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四减一等于五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衬衫
数学脑筋急转弯:切西瓜
数学脑筋急转弯:孩子吃饼
数学脑筋急转弯:排列队形
数学脑筋急转弯:学生排队
数学脑筋急转弯:组合数字
数学脑筋急转弯:看棒球赛
数学脑筋急转弯:棒球比赛
数学脑筋急转弯:倒拔垂杨柳
数学脑筋急转弯:吹蜡烛
数学脑筋急转弯:谁亏了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渡船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馒头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熨烫衣服
数学脑筋急转弯:砸玻璃
数学脑筋急转弯:什么蛋不能吃
数学脑筋急转弯:裁缝剪呢料
数学脑筋急转弯:地球与太阳
数学脑筋急转弯:宴会握手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富豪的东西
数学脑筋急转弯:过桥
数学脑筋急转弯:报纸消息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