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2010年高考数学全国1套分析(文、理)
河南安阳虹桥中学 罗玉文
2010年高考数学全国1套试卷(文科),整体难度和去年相近,这套题对程度中等的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麻烦,估计最后的考试分数不会特别理想。本套题知识分布还是比较广的,题的形式稳定,延续以前试题格式。解答题基本上还是以前的固定的内容,但难易有了调整,有的难度比较大。下面是对试卷的详细分析。
客观题中,前6题都是常见题,在考场上能够稳定学生情绪,让他们很快进入考试状态,达到思维的巅峰;第7、8、9三题有陷阱,特别是第7题弄不好就中招了;每8、9题只要按平时要求认真点都是能够做对的;第10、11、12三题是较为综合性的试题,这是近几年来全国1套试卷难度最大的,第10题看似简单但比较了前两个后第三个数就不好下手了,第11题没有太简单的方法用坐标做也很繁琐我借助三角函数去做,但求最值时运算量也大,就算是能够做出来所花的时间也会比较长,第12题有的同学可能没有想法,没有抓住内接的四面体体积最大考虑让2是高。13、14、15三个填空题问题不算大,16题相对来说稍难。
客观题中如果考生在选择题后三个题中一直纠缠的话,势必会影响情绪,如果能先跳过11、12去做后面的填空题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主观题试题类型都是常规题,难度和运算量仍然不小。第17题很简单,考生都没有问题;第18题方向明确就是先把边化角得到sinA+sinB=cosA+cosB,但接下来恐怕就挡住了很多考生,借助辅助角就解决了问题;第19题是概率题,中规中矩,不应该做不出来;立体几何题平时大家都练过这种类型的,常规解法和向量法都可以,本题第一问用常规法做并不比用向量法差;第21的第一问解决还是相对容易的,但要把一元三次方程熟练解出再讨论极值,22题第一问只要设出直线方程用韦达定理得到x1*x2=1就可顺利解出,但这两题的第二问都有一定的运算量,当然也有不小的难度。当然这是压轴题,做不全对也是可以理解的。
理科卷和文科卷相同的题目非常多,也可以说今年文理科卷区别非常小。
理科卷选择题的前两个送分题第1第2题和文科不同,第六题的排列组合就是文科卷的填空题;理科填空13、14、15不同于文科,比文科要难一些,第16题文理相同。
解答题理科有四个题和文科是一样的,不同的两个题一个是导数题一个是数列题,其中数列题还是压轴题,第一问不难,第二问解完整很困难。
这样比起来,还是文科试题要稍难一点。
今年试题重点考察的仍然是学生的基本功,比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运算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的观察能力等。高考题涉及的知识点多,对于高中阶段所讲的所有知识点都有渗透,这对于知识体系有漏洞的的学生十分不利。平时认真训练的话,看到今年的解答题应该不会太紧张,题型熟悉的多,大多数不怪。
圆柱的认识 说课稿
《圆柱的表面积》说课设计(2)
《1-5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比多少”说课材料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设计
《七的乘法口决》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材料
《解比例》说课稿
《圆柱的表面积》说课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设计
《对称图形》说课稿
《填未知加数》说课稿
《三角形的分类》说课稿(1)
《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
《我长高了》说课稿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通分》说课
《1-5各数的认识》说课稿(2)
《加减法的估算》说课稿
《9加几》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认识钟表》说课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2)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分数的意义》说课设计
《美丽的对称图形》说课稿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