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 张鼎言
2. 如右图,中心在原点O的椭圆的右焦点为F(3,0),右准线l的方程为x=12。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在椭圆上任取三个不同点P1、P2、P3,使∠P1FP2=∠P2FP3=∠P3FP1,证明:-+-+-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解:(1)-=12,c=3,a2=36,b2=27,
∴-+-=1
分析:(2)本问给出的是“角”,这就需要“转化”,用“角”的三角函数表示距离。
设|FP1|与x轴正方向夹角为α,0α-
P1到l的距离应为:
--c-|FP1|cosα
∴由椭圆第二定义
|FP1|=e(--c-|FP1|cosα)
这里e=-·|FP1|
=-(9-|FP1|cosα)
∴-=-(2+cosα)
同理-=-[2+cos(α+-)]
-=-[2+cos(α+-)]
∴-+-+-=-[6+cosα+cos(α+-)+cos(α+-)]
而cosα+cos(α+-)+cos(α+-)=0
∴-+-+-=-
注:本题(2)是在椭圆第二定义基础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以直角三角函数的综合来呈现,但问题的关键是推导目标需要求出|FPi|,i=1,2,3。
3. 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λ-(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Ⅰ)证明-·■为定值;
(Ⅱ)设△ABM的面积为S,写出S=f(λ)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
解:(Ⅰ)由已知条件,得F(0,1),λ0。
设A(x1,-x12),B(x2,-x22)。由-=λ-,λ0。
-
-
-
过抛物线上A、B两点的切线方程分别是
-
解出交点M的坐标为(-,-),M(-,-1)
-·■=-(x22-x12)-2(-x22--x12)=0
所以-·■为定值,其值为0,|-|⊥|-|。
(Ⅱ)由抛物线的定义:
|AB|=|AF|+|BF|=y1+y2+2=λ+-+2=(-+-)2
|FM|⊥|AB|,S=-|AB||FM|.
|FM|=-
=-
=-
=-
=-+-
S=-|AB||FM|=-(-+-)34,
当且仅当-=-,λ=1时,S取得最小值4。
4. 已知椭圆C1:-+-=1,抛物线C2:(y-m)2=2px(p0),且C1,C2的公共弦AB过椭圆C1的右焦点。
(Ⅰ)当AB⊥x轴时,求m,p的值,并判断抛物线C2的焦点是否在直线AB上;
(Ⅱ)是否存在m,p的值,使抛物线C2的焦点恰在直线AB上?若存在,求出符合条件的m,p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Ⅰ)C1的右焦点F2(1,0),当AB⊥x轴时,
由C1方程A(1,-),又A、B关于x轴对称,
所以m=0,A(1,-)在C2上,可知C2的焦点(-,0)不在直线AB上。
(Ⅱ)解法一:LAB -=k
设A(x1,y1)、B(x2,y2)在C1上,
由-
(1)-(2):-+-k=0 (A)
上面的方法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LAB与C1相交时不是用联立方程组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出△,x1+x2,x1x2等过渡量。理由是后面的推导不需要x1x2。
[责任编辑:moninfu]
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9
七年级数学机会的均等与不等4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七年级数学抽样调查举例2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10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
七年级数学坐标系与函数教案
七年级数学从部分看全体
七年级数学机会的均等与不等3
七年级数学抽样调查举例3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6
七年级数学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2
七年级数学单项式教案
七年级数学有序数对教案2
七年级数学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
七年级数学多边形复习1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11
七年级数学合并同类项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11
七年级数学多边形的内角和3
七年级数学方程总复习3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8
七年级数学方程总复习2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和解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6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10
七年级数学机会的均等与不等5
七年级数学展开和折叠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教案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