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冲刺指导:以实战心态对待模拟试题_考前复习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高考数学冲刺指导:以实...
首页>学习园地>考前复习>高考数学冲...

高考数学冲刺指导:以实战心态对待模拟试题

2016-10-25 收藏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现在看到是为您特别准备的高考五一名师系列大讲堂节目,今天的科目是数学。随着高考的临近,广大考生奋战在高考的复习中,根据我们的调查,考生对高考,目前感到最能体现心情的词就是困惑。为什么考生感觉是困惑,为什么到现在还对高考信心不足,我们请来自北京八中的老师,王春辉老师。你好。

王春辉:大家好。

高考生信心不足如何解决?

王春辉:来之前,我问了学生,我说我去腾讯做客,你们想知道什么。孩子说想听出高考题的人讲,至于您讲什么,无所谓。

他也说一句话,这个时候,老师希望您能给一点帮助。这是一个安慰,不需要打击。我们受的打击很多了不需要了。

我想,一些孩子说信心。信心来源于哪儿?我记得一个孩子说,我高一高二没有什么学。像初中一样,初三一努力就是好学校。甚至孩子说,现在知识来一遍的时间都没有了。

我说,北京数学考20个题,我说你做18.5个。我说我相信你,就只能做18.5个。

现在我们孩子要敢于面对现实。我应该清楚,什么叫面对现实?我们到底是学了什么?一些孩子说信心来自于哪儿,不是我给的。一定要看您高一高二怎么的,如果你没有荒废时间,就没有问题。

所以我承认一些人高分低能,有的。但是我不承认一个人我分考的低,我能力很高,你好意思说吗?

高考是要考能力,如果你展示自己能力的能力都没有,也不算有能力。为什么一些考试学的不错,考的不行呢。

我拿一个例子,大家就好看了。也是高考的题,一个抛物线的方程,XY=AX2,这是一个常见的抛物线,然后过焦点,焦点有一个支线,这个与曲线交于P点和K点,QF的长度为小写字母Q求四个答案。A:2A,B,2A分之一,C是4A,一个是4A分之一。

网友想想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他们想怎么办呢?曲线到焦点的长度怎么求。

过P点和Q点做垂线,这两段的长度。到准线的距离与到焦点的距离一样。到准线的距离怎么求呢?一个是Y1加上2P,这个倒数求和,往下怎么算。我看那个孩子,他的水平不错。学的很多东西。但是我觉得这孩子不会考试。考试的时候,谁把这个线划出来是笨蛋。你直接算就可以了。考试与学生不一样。

比如我是老师,我在课堂上说这个题,学习的时候,划水平了,我说怎么划这样的。考试的时候,当然划横的。这是两个事。不一样。

有一个孩子讲,老师这个题也划水平了,我还错了。因为我把焦点求错了。因为Y=AX方。这样才能求焦点,才好求焦点。

不会求焦点,这个题怎么做?

大家知大案是CD选。换句话说,这个题不求焦点,不让您过。题也是有脾气的,你焦点也是不会的,这个题也不会得分。

会与不会,这个题是不是你的,是一定的。我不是讲信不信命。我说您焦点不会求,就不会是你的。是你的,就是你的强求也没有用。

有一个孩子水平不高,高三的时候找我了,他说考试也紧张。我说你什么也不会,紧张什么?我想,这个时候孩子要讲实话。我说你怕什么,怕考试有您会做的题,有必要嘛。孩子要心态平和,该是你的就是你的。紧张反而没有好处。一些题可以做,就会做。信心是对自己的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针对自己了解清楚,没有什么可怕的。

高考这么多年下来,付出努力的人一定有收获。

高考数学在考试中有哪些技巧吗?

王春辉:技巧很关键。我们也知道,在考试时候,有很技巧的方法,或者是有好方法作出这个题目的孩子是水平非常高,基础很扎实的孩子。基础扎实的孩子未必有好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考试意识。

我看这个05年辽宁卷第八题,若钝角三角形三个内角成等差,且最大边与最小边的比是M。这个题求M的范围。A是1到2,B是2到正无穷,C是三到正无穷,D是3到正无穷开区间。

那个小女孩怎么做呢?三个内角成等差,中间的角是60度。这个最大边与最小边的比值M怎么研究呢。她马上想到,比值应该是最大角的正弦比上最小角的正弦。

这样去研究值域。我还是一句话,孩子不错,功底很深,可以很快把最大边与最小边的比值转化为正弦比,这是很不错的我想这个孩子水平很高,但是不是最尖端的孩子。这个孩子最后还是没有上清华北大,家庭也是比较富裕,上香港念书了。

这个孩子能力很高,但是不会展示。这些是钝角三角形,钝角是比90度就大。 大一点就是90度。我们直角的情况,有一个角是60度,另外一个角是30度,最大边与最小边的比值是2。四个答案一定选2,A是1到2,B是2到正无穷。让直角变成钝角的话,稍微划一个大的一点,最小边不动的情况下当然比2大。

有人说老师你说解答方法,那不是无聊吗。有人说选择题给坏人准备的,我老实吃亏。高考那儿考得了,为什么选择有填空,有解答呢?因为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高考也需要对多方面能力考察。你到工作中,以后搞科学研究,是大人物,人家问你这个问题对吗?

假设很明显,你给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不需要拿论文。每个题有个性的,高考中,每一个题型有他考察的目的,我们应该适合他的办法做和考虑。

我再举一个例子,这是07年高考天津卷还是文科第15题。题描述一下,大致是这样,一个三角形,比较长的边是3,短一点是2,在这里面,长的边叫AC,短的叫AB,低下是BC,我们取BC重点D理解A,这个题给一个条件,一个是重点,一个是3、2,求AD向量,点BC向量得多少?

网友可以想想这个问题。大家知道这个公式是什么,这个题里面不好求模,甚至有可能求不出来。夹角更没有,更不可能。我记得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不是高考的时候,是我们平时练习的时候。我说干吗?

他说,声音特别小,老师你说这个题是不是缺少条件啊。能作吗?

我说能。考试的时候能说什么呢?

我一回头看那个孩子眼泪就下来了,现在的孩子真的很紧张,压力很大,这个孩子挺辛苦的。为什么呢?这个辛苦在那儿呢?他说老师我学这么多东西了,还不行,拿这个题我没有办法。真是痛苦。我当时就想,这题的难度在那儿?

大致是这样,AD向量是中线,他向量等于1/2的AC加AB向量。BC向量是AC向量减AB向量。这是要指向被减数。两个一乘,就是一个平方差公式,非常简单,5/2。我想这个题确实是难,你可以怎么办,一个是2是一个是3,假设是直角三角形,这个AD长度就有了,再怎么可以算,最起码有一个办法。

我想这个孩子学傻了。我不是嘲笑他。要怎么考试,得到一个分就可以了。技巧说重要不重要,看怎么说。

从这点来讲,我们孩子要学考试。我们学许多的东西,最后怎么拿出来,这是一个。

许多孩子说过后说谁都明白,考试的时候,我也想不到。作题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老师你怎么样保证我考试的时候可以想到这些东西。这是最重要的。怎么想到呢?

我想是这样的。一个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题难呢?是因为他是抽象的问题。比如函数,抽象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一般我们是具体化,具体取一个函数,具体化。

一些问题属于一般性问题。像刚才说的三角形问题,并没有说是直角,这样一般的问题,我们怎么办,就特殊化。

一个叫抽象问题的具体化,一个叫一般问题的特殊化。我们牢记这个事情,我们看到一些题困难的时候,是因为他是抽象的,广泛的,一般的。我们怎么处理,要具体化,特殊化。像刚才谈到的比值,最大边最小边的比,他说是钝角三角形,我先考虑直角三角形因为他是边界,我们可以把问题边界化,极端化,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

我们孩子要把这些上升到理论程度,这些东西是可以带到考场去。甚至真的记录下来。

再说一遍是具体化,特殊化,所有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高考数学考场上很简单的题也会忘记该怎么解决?

王春辉:这是一个挺广泛的问题。许多孩子说就是算不对。甚至一些孩子说老师我看见23就是想得5。有的同学说,短期可以提高吗?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是广泛的,大家存在的问题。是我记得前一段一个初中的孩子,家长带孩子我这儿来,他说我们家的孩子都懂,都会,一算就错,我拿孩子的卷子看了一下。我看解方程,这是不好解的。我看孩子打了好几叉。我说做错不丢人。为什么呢?

谁还没有犯错的时候,这着急可能出错。比如解方程,本来得2,可能得3/2。我说算错不丢人,我说把错的答案放在这儿丢人。算错都可能,但是最起码可以带回去瞧一下。我们要么不会做,要么做对了。不能做错了,一扔,这样不负责任。

我举一个例子。我说复数运算的离子,上面是一个分式,上面是根号2,减I的立方,下面是1减少根号2,算得什么?这是05年全国一卷第一个题,这个题有四个答案。

我不想太多说什么。第一把上面的I立方处理称负的立方,也有更高水平的人,可以看出来,低下乘以I就是上面的。这个题的正确答案是I。我想说这个意思。

我见过数学考140分的人,复数做错的多了。对与错是一方面,这个题算完了,就赶紧做下面一个题,这不应该。

应该把算得I,乘以分母看看得不得,要是不得的话,就错了。

错是难免的,这不是你可以注意到的问题。我只是说要好的考试习惯。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念一下,2+2的4次方,加上2的7次方,加上2的10次方,最后加到2的3N+10方,求得多少?

我们孩子很清楚,这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有四个选项。我不念了。你可以去做。算完了,这个等比数列求和,重要是你数清多少个。这是06年北京考的题,这个题当时考的情况。这个考完了以后,知道怎么样吗?

难度系数是0.57。0.57是什么意思呢?

100个人平均有57个人作对,43人错了。有18个人选择A,为什么呢?他求多项和都以为是A项。还有18人选择D,为什么呢?是数错个数了。选错了,没有关系。一个题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我想于43个孩子说一些。

18个人A,18个人选D,有57人选正确的。你起码可以取一个值试一下。

你把0代进去试一下,就知道答案了。这样的孩子做错了,复查意识不够。

习惯是什么?

做选择题的时候,选择题应该选什么?我们考试有草稿纸,这个题不是做选择题的。选择题是单一纸,我们高考过的人都知道,选择题是单一的纸。与二卷分开的,二卷是进入人工的。一卷是收上去的,为什么把草稿打在选择题上,回来靠查。知道写哪。填空题写在选择题的背面。那个大白纸是做什么的?

对于水平好的学生,前三个题的不用的是用来做后三个题的。对一些弱一点的孩子,大白纸是做后面的题的。这是习惯,草稿的纸也是定好的。

还有什么习惯,作完要查。北京市有八个,外省有10个,12个。我不主张作完12个再查。我是主张查的。是选取不同的方法像刚才说的,是算出来的把N代进去。如果是复数乘法,可以乘回去看看结果。

下一个题有再大的诱惑也要忍住。我记得一个孩子作填空题,他最后一个小题的时候,草稿写对的。往试卷腾错了,他说你写对了,抄的时候,错了。他说我觉得没有问题了,眼睛看下面的大题了,经常有三角的题,我已经开始想思路了。这样的孩子是这儿没有做清楚,就想下面的。

与这样的孩子说,有好的习惯。考试当中那些东西是要坚持的,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不能轻易改的东西。在考试的时候,再紧张也要部分保持一些既有的节奏,不能由当时的心情打乱节奏,这样会坏了。

我要与孩子说,第一要及时的查,草稿写哪儿要清楚。查的方法要知道,比如排列组合,一些孩子说做几遍几个数。排列组合是不容易。容易错。不见得没有思路做。

你可以数。但是我想说,你做一遍可能是分几类算的。你查的时候,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比如这个题是算出来的,可以划一个图。我主张用不同的方法查而且是及时的查。这个应该是习惯,而且在考试当中不应该转变。

高考数学最后冲刺复习计划

王春辉:时间已经很短了,对什么样的孩子,一不建议做太难的东西。比如北京的学生,因为我们难题集中在后面两个题。所以我不建议北京的网友把全国各地的后两个题都拿来做,我们把前面的几个大题做好,比如三角,概率,几何,导数等等。你可以找全国各个省市的卷子,把这些题做,立体几何可能有十几个,三角普遍有十几个,包括概率。你可以拿十个个题看看考什么东西。我觉得是好把握的,和好弄的。

我们也说实在话,也一些东西,我觉得来得及。比如刚才说的那些。有些东西一些孩子可能觉得困难一些。

比如一些孩子说大题差不多的,我唯一担心是考试怕出错误,很简单的题弄错了。这是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孩子说这些来得及,来不及。已经就三十几天,包括计算的准确程度也好,还可以提高吗?

我说两事。第一是准确率,包括孩子说运算的能力,三十几天,这个事能不能做,大家也知道,忙中出错,着急了出错,平时在低下作题的时候,一个题花了五步做了出来,在考试的时候,三步做出来了。平时是五步,现在是三步,那两步隐含的东西,能不能在脑子过去。这是为什么呢?平时算的很好,考试就出错呢?这有点类似于跑步,比如说,我比较跑了,跑步100米可能不行。但是让我跑100米,我可能怕的很慢,但是不会爬下。因为我知道速度。但是一些孩子,我经常看到他们玩命,他们想有一个好成绩,就玩命往前跑。你要是真缺乏锻炼的话,上半生玩命,但是要看腿,腿赶不上,就完蛋了。

与考试一样,如果考试一定要追求速度的话,出错是必然的。这个地方我们要想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办。我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你平时怎么练呢?

我们与一些学生讲,你只要不冲破我的心理底线,你运算步骤少了,也可以。我希望我们的网友在三十几天作题的时候,不要把过程写的太细。这个话理解清楚了?按照考试可能写的步骤,然后看出错率,不能平时老掩盖着,而考试的时候出现。

第二个,也是今天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三十几天要作题了。作题不管是什么题,在什么时候作题,要考虑清楚,为什么作题,不就是为了考试吗?

怎么叫为考试作题呢?我经常发现有的孩子一篇题做下来,看哪些对了,哪些错了错了就改过来。

这样作题用处不大。高考的时候,比如八个选择题作完了,你涂卡吗,你改吗?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平时训练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需按照高考的要求,你做这个题,去涂卡,你敢吗?

我希望我们以临战的心态,对待平时的考试和做每一份题。这是我今天想强调的事。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讲究太多的问题,我想王老师在最后给我们网友安排一个计划,这也是非常到位的。

今天我们也感谢王老师光临我们的直播间,我们关于数学这科的讲解到这里,谢谢网友。再见。

王春辉:再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