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教学目的:
⑴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⑵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⑶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分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了解百分数。
⑴出示例题。
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王老师对其中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小明 25 16
小华 20 13
小军 30 18
思考:你认为谁的投篮成绩好?
⑵同桌讨论,班级交流。
组织同桌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用相差的方法比较:一种情况单单是相差数的比较,明显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学生的意见会被学生所否定;另一种情况是相差比较和倍比比较方法结合,但不容易说清楚。
用倍比的方法比较:一种情况用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比较,另一种情况用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比较。教师引导、合并成一种方法:用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比较,比较的结果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
⑶补充表格。
根据师生互动情况,将表格拓展。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
小明 25 16 16/25
小华 20 13 13/20
小军 30 18 18/20=3/5
计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填表。
⑷引入百分数。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吗?
可能会出现化成小数比较;可能会通分比较,公分母可能是100,也有可能是300,引入百分数。指出: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板书:
16/25=64/100=64%
13/20=65/100=65%
3/5=60/100=60%
⑸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百分数。
二、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⑴读法和写法。
64% 65% 60% 同桌试着读出左面的百分数,交流读的方法:例 百分之六十四,从分母读起,读百,不读一百。
练习写百分数,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50% 40% 71% 29% 100% 200%
⑵感受百分数的意义。
出示练习十九1~2.
读或写出百分数;说说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例如:71%表示我国土地面积是全国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⑶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思考:百分数的意义。
同桌讨论,班级交流,形成百分数的意义: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三、加深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⑴完成练一练。
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1,图中涂色的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各占1的百分之几?
继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体会涂色部分的百分数和没涂色部分的百分数合起来刚好是单位1。
⑵完成试一试。
根据下面每个百分数的意义填空。
①学校合唱队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100;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 )︰100。
②六年级一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
六年级一班学生中,( )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适度想象:例如六年级一班学生的近视率是20%,没有近似的学生占( )%。
⑶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3.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学生独立判断,试着说说理由,达成相同的认识: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
高考数学抽样方法
高考数学排列
高考数学多面体
高考数学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高考数学多面体和球
高考数学基本算法语句
高考数学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2
高考数学空间几何体1
高考数学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高考数学棱锥
高考数学等差数列2
高考数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
高考数学等差数列3
高考数学空间夹角和距离
高考数学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高考数学排列组合的综合应用
高考数学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1
高考数学棱柱
高考数学抽象函数
高考数学概率
高考数学复数的四则运算
高考数学复合函数的导数
高考数学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高考数学空间几何体2
高考数学极限导数和复数
高考数学空间向量
高考数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1
高考数学离散型随机变量1
高考数学导数的综合应用
高考数学排列与组合的综合应用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