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教学目标:
在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方比例的判断方法上,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明确在同一组数量关系中,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正反比例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前面一段时间我们学习哪两种比例关系?说说你的理解!
板书:正比例、反比例(学生回顾正反比例)
2、出示小黑板:
表一、
总价(元)
8
16
40
80
160
数量(件)
1
2
5
10
20
( )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而变化,()一定。所以()和()成()关系。
表二、
单价(元)
80
40
20
10
5
数量(件)
1
2
4
8
16
让学生先完成表一的问题,在让学生如同表一的问题完成表二,书写在作业作上,请两名学生说一说。
3、想一想: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量、每两种之间存在怎么样的比例关系?它们的条件是什么?
二、总结问题、比较正反比例
1、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呈反比例关系。
小练笔:请学生举几个数量关系说一说,同桌交流,汇报
2、正反比例比较
观察表一和表二以及正反比例的知识,比较正反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不同点
变化方向一致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变化方向相反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在此基础上拓展:
1、,那么和成()关系;
2、,那么和成()关系;
3、,那么和成()关系;
判断:
(1),圆周率一定,圆的周长和相应的直径成正比例;
(2),圆的直径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周长成正比例;
(3),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直径成反比例;
练一练5、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四、小结
正反比例的区别与判断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堂正反比例的比较的综合课,整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比较观察使得学生自主的归纳出正反比例的异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确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因此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载客后的练习中补充了带有未知数的三道练习让学生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和杰却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安排了一个判断题,由于前面都遇到有一个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可是这个问题就存在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圆周率是一定的,通过这个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正反比例的条件,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再602班上课的时候,在出示小黑板的时候,没有先让学生回顾正反比例的知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没有及时地吸引过来,于是在第二堂课的时候,求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知识,并吸引学生注意。还有就是表意于表二的利用,在第二堂课上比第一堂提高了,消除了学生再次整理信息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小学六年级上册期末数学试卷
苏科版初二上册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识点
2017中考数学名师辅导:注重基础体现新意适度区分
中考数学冲刺阶段复习攻略201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同步测试题(苏教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综合考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随堂练习
六年级上册期末数学试卷
2016年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苏科版)
2017中考数学命题指点:四大陷阱集锦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整理
2017届四川成都五校联考高三数学九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6年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青岛版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计划格式
五年级数学上册综合试卷
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初一数学上册方根的估算家庭作业试题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计划进度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等腰三角形随堂练习
中考数学名师指点:2017中考数学应试技巧
五年级上册期中数学试题
六年级期末上册数学试卷
青岛版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计划格式
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综合考练
归纳一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期末数学上册试题
数学上册立方根家庭作业2016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范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