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学看钟表 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分类(一)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17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8的组成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1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1-20各数的认识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6和7的认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4跳绳 P3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9加几”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的认识》一课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和9的认识4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8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1~5的认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钟表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位置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6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0的加减法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分类(二)(A)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分类(二)(B)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和9的加减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5以内的加法4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25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9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比大小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连加、连减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7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5以内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