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苏科版八上3.5矩形、菱形、正方形(第5课时)课件1
苏科版八上1.6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第1课时)课件
苏科版八上2.3平方根(第1课时)课件
苏科版八上3.3设计中心对称图案课件1
苏科版八上3.4平行四边形课件4
苏科版八上3.5矩形、菱形、正方形(第4课时)课件1
苏科版八上3.5矩形、菱形、正方形课件5
苏科版八上2.5实数(第2课时)课件
苏科版八上3.5矩形、菱形、正方形(第3课时)课件
苏科版八上3.5矩形、菱形、正方形(第3课时)课件1
苏科版八上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课件4
苏科版八上1.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课件3
苏科版八上3.5矩形、菱形、正方形(第4课时)课件2
苏科版八上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课件4
苏科版八上3.5矩形、菱形、正方形课件3
苏科版八上3.4平行四边形课件2
苏科版八上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第2课时)课件
苏科版八上3.4平行四边形课件3
苏科版八上2.7勾股定理的应用(第3课时)课件
苏科版八上4.1数量的变化课件1
苏科版八上3.4平行四边形(第2课时)课件
苏科版八上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课件6
苏科版八上3.5矩形、菱形、正方形课件4
苏科版八上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课件5
苏科版八上1.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第1课时)课件
苏科版八上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课件2
苏科版八上3.4平行四边形(第2课时)课件1
苏科版八上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课件3
苏科版八上2.4立方根课件1
苏科版八上1.3设计轴对称图形课件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