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 敢于质疑与大胆交流
2017-2018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工作总结
期末的总结复习 ——关于本班孩子们的易错弱项总结
一年级数学新教师赛课有感
2017-2018学年小学数学教研组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2018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函数一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认识几分之一》听课有感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小学数学老师随笔 我眼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营研训心得
2018年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函数二
三年级数学老师班主任2017—2018上学期工作总结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圆的计算公式和方程
二年级数学优秀课例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学期复习计划
2017年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2018中考数学知识点: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估算教学的两点思考
公开课《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的自我评价
目标高远,立足课堂——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小论文 预习从低段渗透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2017-2018学年六年级数学备课组上学期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笔记 记一次教研活动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