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近段时间,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比,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请每个同学在草稿本上任写三个比,并算出比值。
请一个同学读读他写的几个比。问:老师也写了一个比(大屏幕出示6:3),说说你的三个比中有没有可以和老师这个比做好朋友的?(说说理由)
每个同学找一找,你们有和老师比值相等的比吗?(教师板书)
同桌找一找,看哪一桌也找到了这样的一对好朋友?(教师板书)
二、学习探究比例的意义
1、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比值相等)
因为它们比值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对他们加以连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师:像这样的等式,我们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比例。谁能说说什么叫比例?
3、数学的语言是非常精练的,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是如何定义的?(学生读,教师板书),教师阐述: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4、大屏幕出示教师写的另一个比,6:4,谁能为它配上一个好朋友,并写成比例。
5、练习:出示例1(大屏幕)提问,这列火车两次行驶的时间不同,行驶的路程也不相同,但这两次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我们能不能这个根据速度相同,写出一个比例。(交流)
6、大屏幕出示课本中的试一试:下面哪一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手指表示)
7、师生小结:如果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三、学习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和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觉得它们有区别吗?
教师小结: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比例中有两个比,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能组成比例。
2、比有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那么比例的四个数也各有名字,叫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本67页,找到并读一读,然后把书合拢,看谁最先合拢课本?
教师检查学生对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如果写成分数形式,还能说说各自的名称吗?
6:4=3:2 =
3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1)填数。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2)猜测。学生回答,教师在方框下面板书,如1和24,2和12,追问: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悄悄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3)验证。大家猜测说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还需要我们验证。
教师组织学生用黑板上的比例和各自写的比例进行验证。
(4)小结。其实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
(6)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大屏幕出示)
(7)小结: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既可以通过计算比值来判断,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
大屏幕出示: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四、巩固提升
1、猜猜我是谁?(大屏幕出示)
2、选择题 :(大屏幕出示)学生用手指表示正确选项的序号
3、(1)小游戏: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由你出题考老师,规则是: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老师能为能马上告诉你,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学生报数,老师回答)
谁能说出老师的秘诀?
(2)现在轮到我考你:3、4、6、8 4、6、7、9
(学生回答后让他说出判断理由)
(3)请你独立用3、4、6、8写比例,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把最好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同学们知道,在一天的同一时间内,物体越高它在太阳下的影子也就越长,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比例知识,想办法算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吗?
五、全课小结。
谁能整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3、经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形成的过程,体会分析比较、归纳概括、验证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30
高三数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4
高三数学不等关系
高三数学等比数列复习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5
高三数学多面体
高三数学数列5
高三数学抽样方法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32
高三数学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
高三数学二项式定理及应用
高三数学空间的距离
高三数学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7
高三数学空间的角
高三数学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高三数学下册综合复习1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9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31
高三数学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高三数学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
高三数学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1
高三数学集合的定义及表示1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6
高三数学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
高三数学上册第一章复习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33
高三数学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高三数学第一轮考点集结复习课件1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