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
教学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2∶16 ∶ (板书)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第32页的四幅图,请同学说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把图变换成四面国旗的画面,每面国旗标注了长和宽的尺寸。
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边总结边板书: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2.4∶1.6 = 60∶40 或= (板书)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这个比的前项与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师: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个比例。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在比例式下板书如下,并说明: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5.1向量的线性运算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2.12 函数与方程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0.8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及独立性试验、二项分布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3.17 优化问题与导数的综合应用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2.3函数的奇偶性及周期性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0.6几何概型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6.5数列的综合应用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0.7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4.23 三角函数的性质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1.75 曲线的参数方程及应用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4.5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弦公式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选修4-4参数方程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2命题与量词、基本逻辑联结词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3.4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0.7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超几何分布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3.1导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0.1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统计案例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9.9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1.5复数的概念及运算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2.10 对数与对数函数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2.5 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4.25 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9.8抛物线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4.22 三角函数的图象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2.9函数的应用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2.5对数与对数函数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0.2排列与组合
2015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2 常用逻辑用语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5.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应用
2015届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11.4数学归纳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