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教学内容:P42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行六面体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分享:三种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
2016年春季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初中数学圆与直线知识点复习
2016年二年级数学春学期第五单元测试卷(苏教版)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浅议(10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卷(青岛版)
小学数学计算失误原因分析归纳
高一数学应注意三个问题
2016高三数学复习指导:课后一分钟回忆法
小学数学儿歌大全
学好初中数学的四个方法
2016中考数学复习的冲刺方法
初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技巧分享
高一知识点复习:直线与方程及立体几何
2016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期中测试卷(北师大版)
2016年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试卷(人教版)
高二数学教学参考:六个概念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构造方程
小学六年级数学:易错题相关知识点归纳
数学学习方法精选
2016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试题(新北师版)
小学数学几何易错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归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10篇)
简析初一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两大原因
初一数学下册复习提纲归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种学习方法
2016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