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时间(时)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2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5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路程(千米)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80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66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爱”的名义,太沉重《小孩不笨》观后感
小学1-6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第一期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数学吧搜集整理
2013届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1-6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第六期
2013届青年教师第四期培训反思经典
以学生为起点,智简课堂的必要性
2013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三年级新教材使用初期感触随笔一篇
小学第一次双指导培训反思廷佐小学
如何了解学生,做智慧型教师
小学数学中考期末复习方法支招
小学1-6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第二期
小学1-6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第五期
小学低年级数学感悟反思篇: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几点做法
感想感悟:廉洁奉献,育四方桃李
不放弃师德题材一名教师的感悟
2013届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反思
小学数学教师感悟随笔:小学教学方法总结及经验交流
小学数学考试前复习模式有哪些?
教师随笔:小学四年级数学培优辅差工作小结
2013届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心得1
海山小学第一次双指导培训反思
定海区2013届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心得
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感悟反思
2013届新教师第四期培训心得体会
海山小学双指导培训活动反思
小学1-6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第三期
好的指导,加速我们的成长--新教师培训反思
新教师一年有感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