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6
收藏
经过一学年的二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以及对二年级数学教材的分析,学生学习阶段性和终结性检测的分析评价,综合教研及个人教学反思,认为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二点:
一、教学部分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学期初就要把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既便于教学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和学期末复习。
2、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备好课又不得不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遇到过,我这里主要就是针对这点来说,我说的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就是指对要上的这个知识点怎么教,学生要掌握什么,学生的已有知识准备情况怎么样,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否则这节课带来的有可能是要我们花2节甚至3节课的时间来补。而且还不一定有我们需要的效果。
3、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分析自己所带的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家庭状况”,目的是了解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究竟需要你从哪个知识点入手辅导他,下多大的功夫和花多少时间来辅导他,(了解家庭状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家接受家长辅导的情况、效果。)
4、对所教的新知识点,要根据低段学生的记忆和遗忘规律,要当天复习或者第二天复习,以后逐步延长时间,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低段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5、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阅,让学生及时改错,老师还要及时检查学生的改错情况。如果我们预计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时宁愿不布置作业。
6、学困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解决,并及时的巩固。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树立他们的信心;发挥他们的长处,及时鼓励,从侧面树立信心,从而转移到学习上。
7、发挥团队的力量。学校在各个班级课程的安排上基本是错开在,每个老师的进度也有少许的差异,其实这样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这样上了课的老师可以及时把发现的问题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这样的教研具有实效性、针对性。目的明确,促进教学。
8、以“数学建模思想”引领学习方式转变。例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遇到的这样的问题例: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同学8只,还剩多少只?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让学生总结出这类性的问题的解决就是用原来的—送出去的(用去的)=还剩的。逐步的过度到让学生看到这样的题型,就能根据题意,先说出数量关系。然后再来解答。这样到了二年级下期,这道题变成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2个同学,每人4只,还剩多少只?学生开始学习这样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时,他们就能很快的找到“中间问题”。学生知道本题的数量关系是原有的—送出去的=还剩的,原有的数量是18,送出去的确切是多少还不知道,所以要先算送出去多少。其实这样我们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一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读数学”的习惯,要教学生读数学书
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别的同学发言时,自己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肢体语言上要有体现,后面的同学发言时,要微微侧身,眼睛目视对方,并思考对方的发言。
3、作业书写的习惯,规范学生作业书写格式。适当练习数字的书写。
4、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打击学生。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期末水平检测测试卷
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周长》教案设计
高二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练习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寒假作业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2016一年级数学下期综合寒假作业
三年级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6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浅论平面向量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单元检测及
三年级数学《1-测量》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综合智力测试题
三年级数学《除法的估算》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练习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期末模拟试卷
2016年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寒假作业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2016学年高二寒假数学作业测试卷
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卷(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笔算小数加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方向与位置》教学设计
16年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寒假作业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水平测试试卷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自测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