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我发现,从初中到高中,学生一下子不适应高中教材的跨度,老师对学生以前的基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也不是很了解,这时,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
成因分析
1.学生层面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其次,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总算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以上这些因素都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学法上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其次,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生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能力。
2.初高中教学内涵存在两大差异
(1)知识思维层次上的差异(由直观的到抽象的)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面几何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至于立体几何,也只能依靠要求较低的零散的立几知识来呈现,想象能力较差。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突出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变换、划分与讨论。这些虽然在初中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在高中教学中才能充分反映出来。
(2)知识体系的差异(初高中的跨度太大,人为造成的不衔接)
随着这几年新教材改革,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发生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使相当一部分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陷入困境,认为数学高不可攀,不可接近。
3.教师层面分析
(1)新课程需一个适应过程
学生参加了三年新课改实验,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而高中教师是初进课改,还不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课标的问题——新课标在实验阶段本身存在着初高中衔接的问题;教材问题——课改后使用的全部是新编教材,教材编写者对初中不够了解而带来的衔接问题。
(2)教学方式的比较与分析
高中教学往往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学习。
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学生进入高中后遇到的学习上的困难,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缩写并使用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等。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教学中不但 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适当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从学生实 际出发,以“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编制适量习题,抚平初、高中数学习题的台阶。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2.加强新课标的学习
加强学习高中新课标,深入研究教材,排查“盲区”要到位,解决学生知识衔接。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明确各知识点。全面掌握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3.加强高初中教师的学术交流
为高、初中教师提供相互听课、评课、座谈的机会。加强学法指导的教学,并时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请初中参加过课改的老师就初中课改情况及初中学法特点进行专题讲座。
4.日常教学研究教法,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由于初中生习惯较慢的教学进度,因而若从一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高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
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 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 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 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高一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试卷分析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3.2《直线的方程》课件2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二2.1.1《数轴上的基本公式》ppt课件1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二2.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ppt课件2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配套课件
人教版必修2:1.1圆的标准方程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一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直观图课件1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课件一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课件3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课件三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2-1-3-4《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课件4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二2.4.1《空间直角坐标系》ppt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2.1-1.2.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课件2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2课时)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直观图课件2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二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ppt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2-2-1-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2-2-3-4《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二2.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ppt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1-1《空间几何体及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4-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配套课件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二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件2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2-1-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
2013新人教B版必修二2.4.2《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ppt课件1
2014年新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1课时)课件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