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级的一节认识图形的数学课上,为了便于孩子们深刻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我给孩子们分发了学具模型。
我的初衷本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的活动,对这些立体图形建立具象的初步认识。可是,当我把这些学具送到孩子们的小手中时,一年级的孩子们已兴奋得蠢蠢欲动,他们对这些精巧的模型爱不释手,开始纷纷利用学具搭起了积木,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搭出的积木形状也千姿百态,这与我初始的教学设计已相去甚远,可是看到孩子们不时发出兴奋的叫喊:“老师,你看我摆的!”“老师,我摆了一个城堡!”“老师,我的是一个正要发射的火箭!”……
看到孩子们创意百出和那陶醉忘我的神情,我实在不忍心破坏孩子们的兴致来进行下一项的教学活动,索性将错就错,顺水推舟吧。
我请孩子们安静下来,宣布要玩一个游戏,并明确游戏的规则:利用这些模型搭积木,要求搭得漂亮有新意;并且在完成后,做一名小小解说员,向老师和同学逐一介绍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
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搭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我一面为激励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一面是我已被孩子的神奇的想象创造能力所折服,便拍下了一个个作品留作纪念。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这节课虽然偏离了预设,但再次回顾课堂中的细节时,发现仍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孩子们通过动手将学具搭成积木的过程,更深刻理解了圆柱的侧面、球的面是曲面,容易滚动;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六个面、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在搭建时比较平稳;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而我也应反思,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还要充分考量孩子的心理特点,遵循孩子的天性。而由兴趣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才会不断激发出孩子探索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才不容易偏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