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并悟出环形面积公式:S(环)=S(大圆)-S(小圆)的道理,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学习兴趣,诱导主动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学比例尺这个内容时,我先设问:“在一张纸上能绘出中国行政区划图吗?大家想知道怎么绘吗?”在这种情境下,全班学生马上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有了这种欲望,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讨。
三、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已是21世纪人们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会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当重视学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自学、学会质疑问难、学会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发现问题,提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
如,教三角形面积公式,课前让学生带来许许多多的三角形,有实物的、有图片的……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剪刀把三角形割、补、拼,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再去学习梯形、圆形面积就会得心应手,主动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page]-->
四、提供讨论、训练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当某一种新概念刚刚引入时,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剖析,这时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弄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梯形概念的引入后,我就提出:“这里‘只’字去掉行吗?‘四边形’不要行吗?”“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有的说:“只”字去掉,变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它不是梯形;有的说:若是“四边形”去掉,就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而图形有的是五边形,有的是六边形……它们有的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不是。于是通过讨论形成了共识,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和“四边形”都不能改变或去掉,使概念更准确、清晰。在课堂教学中,练习和复习要占有一定份量,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和复习要依纲扣本,围绕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和思考性,使之服务于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时,课将结束时,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思想开始松懈了,这时我提出:“a〖〗b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为什么?”学生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经过一番紧张的思考后,有的说“是真分数”,有的说是“假分数”,我请大家说明理由后,形成共识:当a<b时,a〖〗b是真分数,当a≥b,a〖〗b是假分数。我提出“还要注重a、b不能是什么数?”高潮再次掀起,学生探索不止,最后我予澄清。
由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他门往往忽视自己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疏漏不加注意,我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强化自查自评。如,教“倒数”时,有个学生回答说:“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这时我不作评价,而是追问:“为什么?”让大家想想,之后这位学生说“因为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所以他们的倒数都小于1。”我接着追问:“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吗?”这位学生顿时醒悟了:“我讲得不完整,应该是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这样,通过教师长期地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逐步得以提高了。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结业论文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创新
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并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
1、营造创新氛围,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源。教学时若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如教师微笑的面庞,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平等的角色使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学生便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涌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教师加以鼓励、启发、诱导,细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page]-->
2、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利于创造、而勇敢、自信的性格是创造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说自己所想到的,说自己所看到的,允许他们说错了可以自己纠正,说不完整还可以补充,允许他们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并大加赞赏。如我在教学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有学生问:“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结合律,为什么除法没有呢?”我首先肯定学生问得好,并启发:“你能自己演算试一试吗?”学生通过一翻努力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学生由敢想到敢疑、敢说,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3、大胆放手,展开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点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尽量大的空间范围去思考问题,发挥潜在的智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如设计“给应用题提问题”的题目、“自编应用题”、“一题多解的题目”等。我在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时,有一道题是25×16,大部分学生想到把其中的一个数拆成两个数要简便:
(1)25×16=5×(5×16)
(2)25×16=(25×4)×4
(3)25×16=(25×2)×8
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简便方法是:
25×16=(5×4)×(5×4)
对这位学生的新发现,我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位同学也从中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和喜悦。长此以往,今后学生便会更加专心地钻研问题,花大力气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