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要力求于开发学生头脑自己的潜在智能,来达到使学生自己有自我求知、自我修养、自我应变与发展的能力与兴趣。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对个别化因人施教进行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A(基础组)、B(普通组)、C(提高组)三组,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取单式复教、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以下几方面尝试进行了“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方法及手段最优化”的探索。
一、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尽可能让A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问题,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他们回答正确,加以鼓励,如回答错了也不加以批评,而是鼓励他:“你再想一想”,让别人正确回答后,再让他复述一篇,同样给予他鼓励,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能激励他下次能认真进行学习和思考。又如在批阅一些A层次的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我则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对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当学生做对了题,我则在旁边写上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我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注意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使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同时让独立探索成为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比如:我在教学“比的应用”时,首先出示一道既可以用分数应用题思路求解、也可以用比(或用份数)进行求解的应用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习作完毕,我再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评价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及不足,从而认识到象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接着在学生练习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进行求解,该怎麽办?我让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经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出,不能用分数应用题思路进行求解,也可从别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只要自己觉得能解得巧妙即可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同时我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做到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page]-->
三、课堂提问启发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提问时,不仅要问在点子上,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
1、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它们的公式。并注意设计同一题,让同学得出不同程度的回答。如怎样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反比例及不成比例?并让A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书回答,B、C层次的学生当然都能熟练回答。又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答,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类问题,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总结,既起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这些问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二即可,而B、C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完整地回答。
2、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做到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课中的问题让A组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找出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对于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也让他们回答,并做到适时地予以鼓励,以增强中下等生的学习的自信心。
3、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设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回答,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如“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解答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
四、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1、同一练习不同要求。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A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B、C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2、练习内容不同要求。在课堂练习时,我经常注意设计一些思考性强的题目,以满足B、C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
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从而让学生知道,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
6、8和9整除,而
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五、指导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page]-->
1、对于C层次的学生,我注意多引导他们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参加数学兴趣小组,让他们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2、对于B层次的学生,我指导他们也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也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兴趣,争取进步。
3、对于A层次的学生,他们对于数学缺乏自信心,知识欠帐较多,并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我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句列出算式;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表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在补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他们逐步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通过将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实行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实施单式复教的分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并让学生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使得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优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进行总结,并继续努力,真正使教学效益最大可能的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