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巩固•发展-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兴趣•巩固•发展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兴趣•巩固•发展

兴趣•巩固•发展

2016-06-06

数学课堂教学要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原则的基础上,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儿童引起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和探新的动机,牵引学生进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把心理活动指向教学对象上,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活动的敏捷。从而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稳定地发展。例如,在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概念教学时,我在讲概念前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大森林里,一只大猴给小猴分桃子。第一次分给4只小猴8个桃子,小猴很不高兴,觉得少;第二次分给8只小猴16个桃子,小猴仍旧觉得不够多;第三次大猴又分给12只小猴24个桃,小猴仍旧觉得不过瘾;最后,大猴分给16只小猴32个桃子,小猴个个都感觉很高兴,觉得占了便宜。(一边讲一边填表格)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不是每只小猴都占了便宜?为什么?以引导学生知道通过商不变性质以引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习惯。

2、创造操作情境,形成学习乐趣。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在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看、听、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活动,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主动探索规律的精神。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圆柱的面有几个、是什么样的特点;再让生动手摸圆柱的面、动手去感受它与长、正方体的面的不同,来认识什么样的物体是圆柱体;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实物模型的侧面打开,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观察,建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是一个正方形的概念以及侧面与这个长、正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能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亲身感知知识、尝试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学习中巩固

1、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学习中,有了兴趣做前提,做源泉,再根据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他适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宽阔,知识更加牢固,增强了双基训练。为进一步的各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强劲的后盾。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无论是对他现在的发展,还是今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2、巩固自己的想法。

每人都有思想,但自己的想法能否得以认同,是每个同学都感到重要的事情。而错误的想法,一旦经过证实它的弊端,将更会为他本人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使他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有了深一步的研究,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想法得以证实,更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乐趣。比如:有教学圆的周长的概念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机的演示图,两个运动员骑车比赛,第一名运动员沿着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跑道骑,第二名运动员沿着直径是100米的圆形跑道骑。通过第一名运动员正好跑了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为理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机的演示图来猜想第二名运动员骑了这个圆形的多少。(圆的周长)来引出圆的周长这一概念。这个想法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通过学生的看书、自学等途径,进一步证实了学生们的想法,使学生们的情绪得到进一步的高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兴趣。

3、巩固自己的方法。

数学知识的存在有它的普遍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殊途同归。在提出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观察、分析、猜测、整理这些数学问题,所以多种方法将诞生。这时的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感悟数学。比如:在评讲一张试卷时,有一题是这样的:一堆煤,第一天运走2/5,第二天运走1/3,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一步计算的,一个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道题的答案丰富多彩。我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哪种方法对、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归纳、分析和整理中,理解到这题的解题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感悟的尽量让学生去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这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在巩固中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当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而且能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揭示解题方法和规律抽象概括过程,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1、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我长期重视学生算理教学,并在设计上注意渗透简便、概括性因素,及时引导学生比较、综合,形成知识系统,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从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位的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发展。

(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重视它的开放性。做习题是学好数学所必须的,但要抛弃那种纯粹的数学形式训练,使用些条件欠缺或多余、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让学生主动获取条件,作出富有个性的判断,而不要人云亦云,不敢越标准答案半步。如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题:在2、4、6、9、10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其它数不同?比一比谁的答案多。较好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

(1)在巩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比如,在教学正比例是时,有这样的一道题:买少年报的总钱数与份数成正比。(在以前,答案是正确的。)我让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有的组的同学提出质疑:老师,现在是经济社会,每份报纸的价钱并不同,有的1元,有的0.9元,而且买10份的钱和买1份的钱又是不同的。这样,不正是反映了学生的思想的发展吗?

(2)在学习中,要注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填鸭"式教学格局。从而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利用艺术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要善于不失时机的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有所创见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发展。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