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拓宽视野-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拓宽视野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拓宽视野

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拓宽视野

2015-12-09

在我国校本研究和实验领域发展的初期,一些有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最先探索和实验的就是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可以说所谓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实验在我国是起步最早,也是经验积累最丰富的,至今大约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对打破课程教材的统一格局、因校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实验等,均有积极的和重要的意义。

起初,校本课程和教材主要出自那些在全国条件最好的重点学校,因为在这些学校学生的生源比较“优秀”,考试成绩比较高,因而受到了整个教育界和社会的追捧,营造出特定的“市场”。当然,在这类学校中,也不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他们的一些校本课程和教材在不少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创新探索,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和最初的这些服务于“精英教育”的校本探索不同,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教育大众化时代,校本课程和教材建设应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与思路。

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国家课程的原则指导下,因地制宜和因校制宜地选择和探索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对于每所学校的具体教师和学生而言,与本地和本校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是最容易被接受或感受到的,就像母语对于儿童而言最容易成为交流的工具那样。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所谓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主要是重点学校的主课教材,主要特色是为了有效地应对考试;进入到新世纪,其内容、形式和特色等都有了极大的拓展,涉及到其他正规课和课外活动、专题讲座,以及业余自主学习等,也涉及到环境设计和隐性课程等,适应了知识能力拓展、促进个性化发展、拾遗补缺、由近及远、便于感受、推进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与整合本地本校资源等多元目标,发展势头是积极的和喜人的。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建设能够获得新技术的大力支持,可以使有限的正规教材和无限的学习资源充分地配合与对接,极大地开阔和丰富了教学双方的资源和思路,激发他们前所未有的教与学的热情和智慧,通过多方参与和学校“共同体”的形成,促进国家课程改革理念在具体学校得到最大程度的实施。事实证明,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校本课程和教材,是国家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和规定教材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保证。

当然,推进校本课程和教材建设,是要付出代价的。包括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研究和实验的努力,各方面的理解与协调等。有许多时候,“校本”的问题也要从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有关的评价引导也要符合现实的实际。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某县同类型的8所学校均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编制了大同小异的8种“校本教材”,虽然其精神可嘉,但明显地存在重复劳动和重复投入的嫌疑。如果这些学校加强交流与协作,合作编写具有共同地方特点和适应各自学校特色的开放性“校本教材”,则不仅可以减负增效、增加教材的适应性,还可以使探索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得支持,并得到检验。

在以往研究“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曾有专家提出过“校本化”这一概念。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好、非常具有拓展性和建设性。所谓“化”,就是没有对“量”的具体、僵化的规定,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进程中,可以更大地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不必拘泥于硬性的指标。从另一方面想,我们以往的教与学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做过“校本化”的探索和尝试,也许“化”了5%,也许“化”了70%,化了多少并不要紧,关键是要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创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者才会对自己以往工作的探索尝试有成就感,对今天提倡“校本”探索不生疏;学者也才会意识到学习体验和知识能力迁移的乐趣,将新涉及的知识内容与自己已有的地方性经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双方都能在常规教学和“校本”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激励,获得继续深入探索的信心与活力。

根据我们的研究体验,所谓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不仅是因为其所遵循的原则与国家课程和规定教材是基本一致的,与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还因为所有“校本”的探索都有利于国家课程和规定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是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落实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保障。可见,有关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建设,其意义绝不会局限在一所学校之内,是与整个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息息相关的,是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相关的探索和实验中,对其设想、实践、研究和评价等,应该有广远的视野和全面审慎的思考。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