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长度单位》课标解读-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二上:《长度单位》课标...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二上:《长...

二上:《长度单位》课标解读

2015-12-07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还原长度单位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本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是学会测量物体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尝试估测物体长度的基础,课程实施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

一、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经历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呈现古人用庹、拃、脚长等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测量长度必须有长度单位。

2.让学生经历用拃量课桌长的测量活动,亲眼见证同样用拃量,而且量的都是同样课桌的长,量得的结果确实有可能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分享,感受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介绍有关长度单位的数学史,使学生感受数学有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数学文化。

(二)让学生经历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并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课程实施中,在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后,引入测量工具刻度尺,引导学生结合刻度尺,通过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数学活动,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

1.借助实际大小的尺子和实物,通过观察、比画、比较等活动,感知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例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手指、田字格、图钉等物体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演示,让学生了解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

3.通过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长度单位表象。

丰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经历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感受了用刻度尺量化结果的一致性,体会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通过比一比、数一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知道1米=100厘米

1.通过观察长度为1厘米和1米的物体,比划出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初步感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米尺上,先1厘米1厘米地数,数出10厘米,再10厘米10厘米地数,数出10个10厘米,直观感受10个10厘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三、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培养。

1.让学生利用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估测物体的长度,再进行实测,感受估测与实测所得结果的差别,渗透自我修正的意识,为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2.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用已知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例如在解决大约( )支铅笔长1米的问题时,先测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再利用铅笔的长度推算出大约多少支铅笔长1米。

3.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进行估测。例如在解决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的问题时,学生可以用一拃长去判断旗杆的高度不可能是13厘米,也可以用自己的身高去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米。

四、把握好线段教学的要求

线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比较低,基于这样的实际,对线段的认识,教材分两次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直观、形象地描述线段。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即可。

本单元是图形与几何中测量教学的起始单元,是后续测量教学的基石,因此,要高度重视本单元的教学。课程实施中,通过亲身经历创造、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通过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建立长度单位表象;通过实际测量,感受小单位的局限性,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