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设计-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四...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案设计

2017-03-14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对知识的渴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欲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景。

1.借助学习经验,主动建构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唤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通过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

2.以自学指导为扶手,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突出建模思想。

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我及时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行看书解决问题,遇到看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随时小声请教同桌或老师,这就使学生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迁移,便于学懂新知。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决定教学的方向,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理念。

3.提问、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合理化。

在课堂上,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合理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模仿;另一个是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我力求通过不断追问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回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独立回忆。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计算并验算。

340+190=

586-98=

二、出示目标,引导自学。(25分钟)

1.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出示自学指导。(要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然要依靠自学指导)

(1)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3×4=12,其中3和4叫做(  ),12叫做(  );12÷3=4,其中12叫做(  ),3叫做(  ),4叫做(  )。

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  ),其中一个因数是(  ),另一个因数就是(  ),所以(  )是乘法的逆运算。

(3)积=(  )×(  );因数=(  )÷(  );商=(  )÷(  );除数=(  )÷(  );被除数=(  )×(  )。

3.组织学生汇报。

4.当堂检测。

(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算式的得数。

504÷14=  504÷36=

(2)教材7页2题。

5.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快速浏览学习目标,并记在心中。

2.看清自学指导,并按自学指导开始看书,完成自学指导的学习内容。

(1)明确乘、除法的意义。

(2)认真读题,仔细填写答案。

明确:

①乘法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②乘、除法之间是互逆的关系;

③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汇报自学得出的结论。

4.根据自学的成果,完成检测题。

5.(1)独立思考。

(2)同桌交换意见。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1)四(1)班有42人,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四(1)班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21组,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

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

17×42=714

108÷2=54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

1.完成教材7页3题 。

2.完成教材7页4、5题。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奶奶家养了42只鸡,养的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鸭?

四、课堂总结。(2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