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认识的三次深化与发展-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数认识的三次深化与发展

2015-10-19

一、分数与除法

在自然数集合里,加法和乘法运算总是可以实施,但减法和除法却不行;引入分数,自然数集合扩充为非负有理数集合后,除法运算才变得畅通无阻。

例如,34=?在自然数集合里找不到一个与34对应的自然数,而在非负有理数集合里却找到了一个且只有一个分数,与34对应,即34=。

如何理解34=的数学意义呢?

⑴表示3是4的。其中3与4表示不同的两个量,而是量数,是以4为基准量去度量3所得的结果。

一般地,a、b都是非零的自然数时,ab=。

⑵表示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或者的4倍是3。这里,3和都表示量,而4是量数。

事实上,任意两个正有理数相除,都具有上述两种数学意义。

例如3=?也有下面两种数学意义:

⑴3是的几分之几?

从上图,可以看出:3=。

⑵3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多少?

因为是5个的,所以先把3平均分成5小份,每一小份即是所求一份的,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3=。

注意:a、b都不是0,但只要有一个是分数,那么ab。

所以,如果忽视必要的前提,笼统地说被除数即分子、除数即分母,是不正确的。当且仅当a、b都是不为零的自然数时,等式ab=才成立。这个命题还告诉我们,分数可以转化为除法,这为分数化为小数打通了一条重要途径。

二、百分数

百分数是否就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如果是,又何必需要这个新概念呢?

事实上,百分数是在分数应用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先来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下面是这三名队员在过去比赛中罚点球的成绩统计表。

队员

踢点球的次数

罚中的次数

3号队员

18

20

5号队员

21

25

7号队员

13

12

从这个实际问题抽象成的数学问题是:比较分数、、的大校

解法1:(化为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

=,

=,

=。

因为>>,

所以>>。

由此可知,7号队员以往罚点球的成绩最佳,派他去罚点球是明智的选择。

不过,上面三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倍数(1300)是比较大的,因此通分不仅比较费劲,也容易出差错。

解法2:(化为小数进行比较)

=1820=0.90,

=2125=0.84,

=1213>0.923。

因为0.923>0.90>0.84,所以>>。

化为小数,虽然可以借以比较分数的大小,但小数却失去了原来分数的特性,即表示量的倍比关系的意义。因此,需要寻找既能保持分数的特性,计算又比较简便的解题方法。就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百分数应运而生了。

新的办法就是把分母统统变成100。

把与化为分母是100的分数不难:=,=。

问题在于怎样把也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呢?

设所化成的分数的分子为x,即

=,

两边同乘100,得

x=100,

x92.3。

所以,。这个结果与前面学过的分数不同的地方是,它的分子是一个小数。

的意义是:如果把13平均分成100份,那么12大约占其中的92.3份。也就是说,这种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而不具有表示量的功能。

于是,人们把形如,,,......等,只能表示量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量的分数,统称为百分数;并引入新的符号%(叫做百分号),把百分数记为84%,90%,92.3%,......,以便从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分数加以区别。

显然,84%<90%<92.3%,通过百分数的大小比较,也说明是7号队员点球的罚中率最高。

诚然,把分数化为百分数还有更简捷的途径,即通过小数转化。

如,0.923=92.3%。但是这种方法,对于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不如方程的方法直观。

三、比

比,顾名思义,与人类比较事物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比的概念是在比较不同的量的倍比关系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下面先探讨一个现实问题--平面图画得像不像。

例1羽毛球场是长18m、宽9m的长方形,如下图A。

⑴在B、C、D、E、F等图形中,你认为哪几个长方形的形状像图A,哪几个不像?

⑵对形状与图A(羽毛球场)相同的长方形,请你比较它们的长和宽,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⑶在图A内,请你画一个形状与图A相同的长方形,且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图A的长的。

任何正方形的形状都一样,但长方形的形状却有差异。图A恰好可以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发现图A的这个特性,能帮助我们找出其他形状与图A相同的长方形,如图D和E。而图B、C和F都不具有图A的这种特性,所以它们的形状与图A不同。

图A可以分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等价于它的长是宽的2倍。形状与图A相同的长方形,长都是宽的2倍;形状与图A不同的长方形,长都不是宽的2倍。这就是我们发现的规律。

一般地,a、b分别表示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数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倍比关系。这个分数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长方形的一个分类标准:凡是长是宽的倍的长方形,都是形状相同的长方形,它们归为一类。图形的分类对于认识图形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用长是宽的倍来刻画长方形的形状特征,有时很麻烦。例如,当a或b是分数时,是一个繁分数。为了避免进行繁分数的繁难运算,就需要改进对长是宽的倍这一特征的描述,从而引入比的概念。

长是宽的倍,可以用长与宽的比是a︰b取而代之。

当a、b表示两个不同的量时,a︰b==ab。

所以,比可以定义为:两个量相除,叫做这两个量的比。

虽然比、分数、除法在揭示量的倍比关系方面是相通的,但对于不同的问题情境,仍然需要选择恰当的简便的表征方式,并掌握它们的相互转换。

例2蜂蜜绿茶是用2份蜂蜜和7份绿茶配制成的消暑饮料,要配制450毫升这种饮料,需要蜂蜜和绿茶各多少毫升?

在这个问题中,蜂蜜和绿茶体积的倍比关系用比的形式表示比较简便,即蜂蜜︰绿茶=2︰7。

解法1:(应用方程)

设:一份蜂蜜或绿茶的体积为x毫升,则配制蜂蜜绿需用蜂蜜2x毫升,绿茶7x毫升。

2x+7x=450,

9x=450

x=50。

2x=250=100,

7x=750=350。

答:配制蜂蜜绿茶需要100毫升蜂蜜和350毫升绿茶。

解法2:(综合应用比和分数)蜂蜜︰绿茶=2︰7=︰,且

+=1。因此,蜂蜜绿茶两个组成部分的倍比关系就转换成各部分与整体(蜂蜜绿茶)的倍比关系。从而,为应用分数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图示如下:

450=100,

450=350。

解法1是代数方法,解法2是算术方法,殊途同归。

例37个女生平分4个蛋糕,3个男生平分2个蛋糕。是每个女生分得多一些,还是每个男生分得多一些?

解法1:每个女生分得个蛋糕,每个男生分得个蛋糕。问题可以归结为比较分数与的大小。比较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又有如下两种方法。

方法1:(利用除法)

==。

因为<1,所以男生分得蛋糕比女生多一些。

方法2:(利用比)

︰=12︰14。

因为12︰14<1,所以男生分得蛋糕比女生多一些。

解法2:(利用比)分别考虑男、女生的蛋糕数量或人数的倍比关系。

女生蛋糕︰男生蛋糕=4︰2=2︰1,

女生人数︰男生蛋糕=7︰3。

因为7︰3>6︰3=2︰1,所以男生分得蛋糕比女生多一些。

解法3:(利用图解)

上图说明,如果只有6个女生平分4个蛋糕,那么女生和男生将分得同样多。但女生有7个,7个女生平分4个蛋糕,每个女生分得的蛋糕要比6个女生平分的情形少一些。所以,男生分得的蛋糕比女生多。

上述解法2与解法3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都自然地渗透了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对应。

比的概念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分数的本质--量的倍比关系,而且也丰富了表征思维过程的方法和手段,使我们面临解决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可以选择,可以灵活转换,左右逢源。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