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浅谈新课程...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5-04-17

在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中,过多的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比较单一,比较偏重于接受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不够,也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动学习。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数学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学会阅读数学知识,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内容。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都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方法,对每一定理、公式不但要明确其条件与结论,而且要弄清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强调要不断地总结解题规律,归纳解题方法与技巧,对每一道例题要理清思路,对常见的数学方法一定要在解题中熟练掌握等。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其次,在新教材中体现了一个新的栏目,就是阅读材料,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与数学有关的数学史料或是联系实际的知识,是编者精心编纂而成的集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除了教材之外,可供学生阅读的数学书籍其实很多,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相关数学史料书籍、数学名人传等,供学生课外阅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乐趣,形成良好的数学修养,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的增加,随着阅历的丰富,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并受益终生。

二、培养学生学会质疑数学问题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根据具体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猜想,提出概括性、质疑性、探究性或猜想性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疑点是越理越清。

三、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数学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程》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对于学生学会学习至关重要。

四、培养学生学会反思数学学习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没有反思的解题是机械的的、重复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好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作业和考试中的错题收集,学习失败的教训,课堂上教师补充的内容,以及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归纳总结等,通过反思让师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交流。在数学学习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的进步。

总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转变学生固有的数学学习方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集思广益,我们教学中的每一份尝试和心得,都将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不断提高,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