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角的初步认识之成长来至于无法预知的生成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小学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角的初步认识之成长来至于无法预知的生成

2017-10-13 收藏

节前已经开始将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一再的强调学生必须带三角板,并给家长发微信让给孩子们准备三角板。

已经讲过用两个角拼锐角钝角,但是,学生掌握的不太好,9月30号,学拼角时,学生掌握的不太好。所以今天课前先进行了拼角的再讲解,然后才处理练习题。通过今天拼角,我重点让学生说并拿着他们的小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和我拼出的角作比较,看一看是比拼出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通过反复的说,反复的比,大部分学生知道了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一定要先和直角做比较。

然后开始处理练习题,当我让他们都拿出三角板时,发现三十多个孩子的班,有将近十个孩子都没有带三角板。因为一套三角板里有两个角,我如果直接告诉他们可以相互借一借,那么所有孩子就可以有三角板了。突然我就想看看我们的孩子是怎样面对这种没有带学具时的情况的。

44页第9题找直角、锐角和钝角时,我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把图出示在黑板上,每规定一个角,我就让学生用直角比一比,然后下去转,在第一圈的时候,我发现没有带三角尺的孩子都傻愣着,看着别人摆。第二幅图直行车的梁,让学生去比,然后我再转的时候就发现了有个别学生用直尺上的角去比,我就说:XXX,虽然没有带三角尺,但是自己想到了用直尺上的直角去比,等我让量第三幅图帆船时,我就发现了有一个学生朱怀若用数学书的角去比。这种自然的课堂生成,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想象是无限的。他们可以联想到我们学习的一些东西。然后我就重点表扬了她:大家请看,朱怀若虽然没有带三角尺和直尺,但是她想到了用书上的角来比一比,这种方法怎么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善于联想,想象我们身边的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一定能活学活用。在我的这样表扬下,就有学生说:老师,我用卡纸的角来测量。老师,我用橡皮来测量等等。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可以借别人的三角板来量。

在教学时,我们平时一再的强调要小组合作,可是我就反思,为什么遇到问题我们的孩子不能小组合作呢。这和我在平时教学中的课堂纪律是分不开的,除了小组合作时能同桌同学之间说话,其他时间,我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认真听讲,不能喝别的同学说话,否则,就要受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就形成了规矩,孩子们不敢乱说话,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想要说的。必须按照老师的思路往下走。时间一长,就成了这样的一种局面。

通过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怎样才能成为自由开放的课堂。是让学生按照我们的意图去发展,还是让孩子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梦想。这种课堂,让我喜忧参半。通过学生用书角,用直尺,用卡纸,用橡皮等等来验证角,说明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如果让他们自由发挥,也可以想到学以致用。可是,因为老师的限制,他们不敢合作。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审视自己的课堂,却发现,在我的严厉的目光下,学生少了很多自然生成的东西,学生的学习都变成了一个模式,这样的结果看似是我想要的,但是却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民主的课堂是我们数学课堂中最缺乏的东西。看过徐长青老师的课堂,看过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真正的大咖,在放手中又能利用生成的内容做到真正的收复课堂,让学生的生成成为课堂中真正要掌握的东西。我缺的,不仅仅是一点点。

  今天,读过一篇文章《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改变,从思维开始;放手,从今天开始,希望明天的我,能看到课堂中更多无法预知的生成,成为我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