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教案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1米=100厘米 1时=60分 1吨=1000千克
2.导入 :【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3米=300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015春苏科版数学八下7.1《普查与抽样调查》ppt课件
八年级下《你的判断对吗》2(苏科版)
八年级下《一次函数》(苏科版)
八年级下《7.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苏科版)
2015春苏科版数学八下7.2《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ppt课件1
八年级下《说理》(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下8.2《分式的基本性质》之二
八年级下《11.3证明》(苏科版)
八年级下《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1(苏科版)
八年级下《7.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课时)》(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下8.3《分式的加减》(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分式方程》(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下《分式加减》
2015春苏科版数学八下12.3《二次根式的加减》ppt课件4
八年级下《7.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2课时)1
八年级下《相似图形》(苏科版)
八年级下《图形相似》(苏科版)
2015春苏科版数学八下12.3《二次根式的加减》ppt课件5
苏科版八年级下《反比例函数复习课 》
苏科版八年级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 》
八年级下《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苏科版)
2015春苏科版数学八下12.3《二次根式的加减》ppt课件3
苏科版八年级下分式的基本性质1
苏科版八年级下《分式的乘除》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图形的相似》(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
八年级下《分式的混合运算》(苏科版)
八年级下《 8.5分式方程》 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下《分式的乘除》第一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