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4
收藏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课是以植树的情境来呈现的,这一情境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我就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的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有显性条件(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 441=44(张),481=48(张),461=46(张);(2)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 442=22(张),482=24(张),462=23(张)。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时,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3.本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没有余数),设计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三班的人数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问题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很快便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学生并未因此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三班应如何分组。于是,学生纷纷列式进行解答:464=11(组)2(人)。但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只看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是课下我了解到的学生分组情况:(1)前11个小组,每组4人,最后2人分为1 组,三班能分12个小组;(2)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个人每三人一组,共分12组;(3)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人分为1个大组,共分11组。
七年级下册用尺规作线段和角(2)
七年级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1)
七年级下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七年级下册《整式的除法(2)》
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与应用-华师版》
七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华师大
七年级下册《整式》
七年级下册轴对称现象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二》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特征》
七年级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
七年级下册《整式的乘法(1)》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1)》
七年级下册《近似数和有效数字(2)》
七年级下册《7.1轴对称现象》
七年级下册整式的乘法(2)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
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
七年级下册《近似数和有效数字(1)》
七年级下册整式的乘法(3)
七年级下册《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七年级下册《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
七年级下册《镜子改变了什么》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2)》
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2)
七年级下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2)》
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
七年级下册《变化中的三角形》
七年级下册台球桌面上的角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