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4
收藏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课是以植树的情境来呈现的,这一情境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我就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的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有显性条件(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 441=44(张),481=48(张),461=46(张);(2)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 442=22(张),482=24(张),462=23(张)。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时,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3.本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没有余数),设计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三班的人数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问题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很快便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学生并未因此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三班应如何分组。于是,学生纷纷列式进行解答:464=11(组)2(人)。但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只看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是课下我了解到的学生分组情况:(1)前11个小组,每组4人,最后2人分为1 组,三班能分12个小组;(2)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个人每三人一组,共分12组;(3)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人分为1个大组,共分11组。
2014初中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苏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检测题
2014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2014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试题
初三数学2015寒假一元二次方程作业答案
2014苏教版新初中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初三下册数学2015寒假作业
苏教版初三数学寒假作业答案2015
2014年初三年级数学下册寒假作业
人教版初三年级2015数学寒假作业
2014年新初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2015寒假作业题
2014年初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人教版)
2014九年级寒假数学作业
2015初三数学寒假作业
苏教版新初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试题2015
2014年人教版新初中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2014年初中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2014年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
2014初三下册数学寒假作业精选
人教版初三年级数学2015寒假作业试题
九年级下册数学2015寒假作业题
2014年初三寒假作业-数据的集中程度
新苏教版浙江初三年级数学2015寒假作业
2014年初中九年级苏教版数学寒假作业
2014年初三年级苏教版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新人教版初三年级数学2015寒假作业试题
2014年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2015苏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2015苏教版浙江初中九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