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3
收藏
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了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1. 一个物体或是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3份。
3. 5/8米按分数的意义,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5份。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表示:把5米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1份。
4.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5.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是: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6.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总数份数=每份数。
7. 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用除法。一个数量另一个数量=几分之几(几倍)。
8.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9.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10. 带分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数部分应当是真分数。带分数大于1。
1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分子,分母不变。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用整数部分乘分母的积加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12.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例如5可以看成是5/1。
13.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4.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作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因数一定是1。
15.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作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16. 求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也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7.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分数不一定是真分数。
18. 除法计算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比较方便。如果计算结果可以约分的话,要化简成最简分数。
19. 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20.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
21. 数A数B=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2. 两个数是互质数的几种特殊情况有:1、1和任何数都是互质数;2、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3、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是互质数;4、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5、一个质数和一个不是它倍数的合数一定是互质数。
23.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24. 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是先写成分母是10、100的分数,然后再进行约分。
25. 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26.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于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的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27. 两个数的公因数,都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因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以上就是关于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谢谢查阅。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五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知识点总结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2016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整数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表知识积累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2)》教学反思
2016年二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应用题专项练习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随堂练习题
中考数学考点精讲之客观性题的学习方法
小升初数学几何易错知识点梳理
2016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数与代数
2016年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
2016年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体积练习题:第二学期
小学四年下册数学课后检测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练习题精选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统计图重点归纳
2016六年级小学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2016年小学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2016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问题课后训练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容积随堂检测题精选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评课发言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教学反思
2016年二年级数学期末知识点:克与千克
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2016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模拟试卷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2《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2016年一年级数学期末综合测试题
教师教学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精讲与多练”的有效结合
中考数学备考名师指点:反证法
2016年一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