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9
收藏
教学片段: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请比较3/4和4/5的大小。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尝试练习。
教师组织汇报:请同学们汇报比较的过程。
生1:4/5大,因为3/4=0.75而4/5=0.8。
师:还有别的方法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生2:画图表示,画两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表示单位1,用阴影部分表示3/4与4/5。
生3:分母翻倍法,使分母相同,比较分子。
生4:还有分子翻倍法,使分子相同,比较分母。
师:还有吗?
生6:1-3/41-4/5,从同一个数里减去不同的数减去的数越大,剩下的数越小,减去的数越小,剩下的数就越大。
生7:我还有一种方法,同时去乘20,分别得到15和16,所以4/5大。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一个新内容时,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惯例,即要先复习一下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或者是解决新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方法。似乎没有教师的这一复习铺垫,学生就不能去探索、去实践,也就不能掌握新的知识了。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部分内容,按照一般的做法,教师肯定要将最小公倍数、同分母或同分子大小的比较复习再三。其结果是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就会潜意识的与前面所复习铺垫内容联系起来。致使思维受到限制,创新力得不到培养。
想起在平时的每一次考试以后,总能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说:这种类型的题目我明明讲过,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学生就不会了,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面临新问题时,不能主动地将其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而学生之所以会这样,又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分注重复习铺垫不无关系。当遇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学生习惯了由教师去告诉他或暗示他,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者说从哪些方面入手。因此虽说我们的学生最不缺少解题,也最不怕解题,但他们最擅长的是解决熟悉的问题(其实这已经不能称之为问题了),而一旦遇到以前没遇到过新的问题时,往往就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了。所以,当前题海战术仍能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同样多、多些、少些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分类(二)(C)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和‘=’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一数(B)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认识图形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整时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6、7的分与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11~20各数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我们的校园(A)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求未知加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比一比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认 物 体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有趣的拼搭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我们的校园(B)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上册复习重点》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数学乐园2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5以内的减法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十几减9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长短 高矮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参赛)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统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31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和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立体图形(B)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8、7、6加几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