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1
收藏
老师与同学一样,对于一个新学期或是一个课时都必须提前做好教学规划,下文为大家做出了高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模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否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逻辑知识,以保证推理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的教学,建立概念间的多元联系,培养同学们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复习:命题的概念及命题的常见形式。
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常见形式:“若p,则q”,我们把这种形式中的p的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命题概念的复习,重点强调条件与结论,为新课学习做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引入: “若p,则q”为真,可以将它表示为
;
如: “若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则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为真命题,
即: 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
教室里的学生是高二1班的学生。
【设计意图】命题有真有假,通过对真假两种情况的新的表述方式的引入,意在顺利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入“新知构建”的过程.
2:新知建构
定义:一般地,如果有
3 ,则x>2 ;/p p2、若x=1 ,则x2-4x+3=0;/p p3、若f(x)=x,则f(x)在/p p align=" center="" img="" />
上为增函数;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的实质是判断命题是否为真)
解:命题1、2、3都是真命题。所以,命题1、2、3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
问题:同学们,对于命题1、2、3,我们可不可以回答q是p的必要条件呢?
答:可以称对于命题1、2、3,q是p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将新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构建过程转化为已有知识(命题真假的判断)的应用过程.
强调说明:1“
b q: ac>bc;/p p2、p: x为无理数 q: x2为无理数;/p p3、p: x>a2+b2 q: x>2ab ;/p p4、p: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q:两条直线平行; ;/p p解:因为在问题3和问题4中都有/p p align=" center="" img="" />
。所以,在问题3和问题4中,p是q的充分条件。
问题:像在12两个问题中p与q的关系应如何描述?
可描述如下:若有
3} q:{x|x>5} ;/p p2、p: {x|x>0} q:{x|x/p p align=" center="" img="" height="16" align="" border="0" p="" p0="" p3="" p:="" q:="" p4="" 2="" 3="" />
。所以,在问题2和问题3中,q是p的必要条件。在问题1和问题4中都有
强调说明:
(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判断的关键:
1、认清条件与结论;
2、考察
的真假。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和集合的关系:
①
,即
即:要使
就足够了——有它就行.
②
,即
即:为使
——缺它不行.
练习:回答例3中q是p的充分条件吗?
【设计意图】本例的设计和应用主要目的有:(1)强调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推出关系,即推出箭头的方向性;(2)从集合关系的角度帮助同学们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3)体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不同表述方式;(4)让学生初步体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四种不同类型,为下节课提前准备。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自己举例给出p、q并判断其二者之间存在的是否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的关系。
4、能力提升
例4、用“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填空:
(1)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为矩形的________;
(2)
为正数的______________.
答案:(1)必要条件;(2)充分条件。
例5、 填空(写出一个满足题意的即可)
(1)“ab=0”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2)“x<3”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
答案:(1)可填:a=0;b=0;a=0且b=0;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
(2)可填:x<4(形如x
q: x2
=1 q:
与平面
与平面
且
且
且
且
[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页A组1、2 、B组1
2、补充: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①“
”的充分条件;
②“
”的必要条件;
③“
” 的必要条件;(其中A,B是集合)
④“函数
”的充分条件.
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节课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及课时按排说明: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人教A版《数学》选修1-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而本节课是这一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和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清楚,常常需要一些逻辑用语,基本的逻辑知识、常用的逻辑用语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选修中学习逻辑用语,可以结合逻辑用语的使用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必修部分的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升,同时能够体现出逻辑用语的工具价值,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学习。这使得逻辑用语的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大量的使用逻辑用语,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逻辑用语,是十分关键的,也是本节课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逻辑用语与数学的其他知识联系紧密,而逻辑用语的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故而不可使用过于复杂的数学例题,否则会使得教学难上加难,不利于本节新概念的教学。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否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逻辑知识,以保证推理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的教学,建立概念间的多元联系,培养同学们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诊断分析:
1. 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容易了解的地方及我的处理方法
(1)通过对必修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本节课中出现的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是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来辅助“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的教学,如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复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常见形式引入新课的概念,这样一种自然引入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又如学生对集合知识是比较熟悉的,在讲解完例3之后,我结合例3中的问题12,引导学生从集合角度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尤其是使用韦恩图直观表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本质。
(2)例1从问题的形式到内容都是学生较易理解的。例1的教学之后,我结合例1“回踩”定义,指出:“
小学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初二年级数学暑假作业测试题沪科版
小学中年级数学老师听课反思 读懂学生,丰富自己
高考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2016年秋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6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综合练习题
精编数学八年级暑假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探讨
精编初二数学上册随堂练习题全等三角形习题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习作
中考数学名师指点提高解题效率的四种方法
2016-2017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练习题
16年初二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答案
初一年级数学下册寒假作业答案(计算题)
高中抽象函数的概念分析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格式《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八年级暑假数学下册作业练习题(华师大版)
精编初一年级寒假数学作业练习题
精编初二暑假数学作业答案
初中趣味数学智力题之西天取经师徒四人过桥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16
2016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2016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6年八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习题必备
2016-2017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初一年级数学下册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