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例分析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新课标数学...

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例分析

2016-08-23 收藏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他们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思维的不同水平。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本节课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让学生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而且师生一起探讨他们的逆推公式,从知识层面上进行了拓展。在练习的设计上也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依据,主要涉及了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问题、利用周长公式和逆推公式计算,可以说在内容的设计上重难点突出,练习的设计有层次。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讲授本节课时,我是按照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的,即: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应用拓展;4.课堂小结,反思升华;5.当堂达标,查漏补缺。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长短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周长的动机。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本环节主要是分两大部分内容来讲授。第一部分是长方形的周长及逆推公式,第二部分是正方形的周长和逆推公式。

在第一部分里,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探究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交流、汇报。紧接着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任意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在这里我放手太大了,学生对于总结公式没有接触过,所以导致无从下手。我应该引导学生一起总结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然后进行逆推公式的推导。在推导逆推公式时,我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长方形的周长平均分成两部分,先求出一部分,然后再由已知长求宽,已知宽求长。在课件设计上,应该更形象一些,可以沿长方形的对角线画一条虚线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完全相同的两组组成的,这样学生掌握的才牢固。而且在出示长方形周长时可以给出一个相应的练习,这样更有针对性,而不是所有的公式统一给出,然后再练习。

第二部分是求正方形的周长和逆推公式。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这里也是在推导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适时给出相应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本环节课本上的练习可以分散到第二环节里面。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本环节通过板书再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五个环节:当堂达标,查漏补缺。

本环节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进行。但课下思考,本环节可以省去,前面的练习2、3、4题可以作为达标测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会变通的教学。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从预设的教学环节上来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有的环节还没有进行,但是通过反思自己觉得整堂课其实也是一节比较完整的课,只是自己在讲授时没有很好的变通。在一开始应该让学生复习一下周长的含义,这样在第一环节学生就能直接知道要想知道公平不公平必须求出他们的周长,不至于浪费太长的时间。学生在逆推公式时掌握的还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还有些不明白,要通过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学生在套用公式方面还不错,只不过有些学生对于公式时如何产生的还没有完全懂,这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在公式的读法上也要严谨。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