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说课稿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说课稿

2016-08-22 收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此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钟面,会看钟面表示时间,另外24时记时法也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记时方法。鉴于学生这样的学习基础。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整个教学分、体验感悟、揭示本质、生活提升三个学习环节,体验感悟环节增强学生对一天24小时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记时法服务;揭示本质环节主要研究两种记时法,发现两种记时法的特征和关系;生活提升环节进行实际应用,体会有限钟面表达无限时间的精妙,这样达成悟、思、练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环节谈谈我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化静为动----激活已有认知

学习24时记时法首先要对一天24小时有精确的理解。学生知道一天是24小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与太阳转动的资料,让他们恍然大悟;,一天24小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意见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计时场景倒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表示一天的时间,那得对一天是怎样过来的有充分的体验。因此有必要带着学生再次回顾一天的经过。,在设置中我特意安排画面可以随时点击暂停,学生回忆并表述此时他通常在干什么,,像这样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时结束。

如此,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的特点。弥补了静态回忆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学生已有认知。

二、引发碰撞----盘活教学内容

学生体验了一天24小时,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会用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而且理解为什么这样表示。普通记时法学生明白,可是24时记时法学生虽然会表示,但并不太明确为什么。因此我带领学生再次细看钟面的转动,让钟面上的彩色条与时间尺上的彩色条同步出现,学生能明确地看出走了几小时就用几

时表示。以下午1时为例,这样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天过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时,表示成13时,强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关系还要强化他们的对比,将两种记时法同时展示,引发认知的碰撞,继而深入讨论,寻找异同,揭示知识本质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功能,摒弃了单纯文字交流的单薄,将教学内容盘活了。

三、立体呈现----用活所学知识

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立体式展开。本课中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学思想是重要目标之一,可是时间的流动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时间的无限,钟面的有限和表示时间的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体会、想象。那么能不能将这些不可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可感知的东西,帮助学生体会呢?我在课堂开始和课末各设置了一个前后呼应的环节,课始出示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身边也有一条看不见的流淌着的河流,是什么,时间。课末练习环节分别出示四个画面: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学生寻找符合场景的时间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着这样的轮回,时间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时惊叹钟面设计成圆形,用有限表达无限的精妙的创造!

这样借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为学生搭建了想象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点实践反思,如有不当,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