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收藏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的意义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奇妙的剪纸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行与垂直”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和加、减法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一年级上册《6和7的组成》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月历上的数字的奥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律复习”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日快乐”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了解我们自己”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单位”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连乘应用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愉悦和谐 丰实有效——《平均数》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