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收藏
一、说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 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
2、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 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二、说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人教版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6
人教版初一数学用字母表示数1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绝对值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1
人教版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9
人教版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5
人教版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8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2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减法4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方9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除法6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8
人教版初一数学点、线、面、体2
人教版初一数学画图
人教版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7
人教版初一数学点、线、面、体1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相反数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10
人教版初一数学添括号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法4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14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6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法3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13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12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除法2
人教版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法2
人教版初一数学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