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收藏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列与行
动物宝宝去春游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统计与可能性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体积单位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比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倒数的认识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数对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参考资料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小数除法》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分数乘整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整数乘法运算法则
五年级数字上册教学设计:循环小数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确定位置-动手操作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简易方程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分数连乘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综合应用:铺一铺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体积和容积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工程问题》 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一)
百分数应用(四)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分数乘分数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