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收藏
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黑板的长是4( )。 一支铅笔的长是18( )。 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
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张光碟,它的厚度有没有1厘米呢?那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呢? 对,有一个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出毫米的认识。) 质疑:关于毫米的认识,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问题1:1毫米有多长? 问题2:1厘米有多少毫米?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古人计数》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复习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心得 《尊重规律,不过高要求》
教学心得 数学期末复习,课本是法宝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教案
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和认数》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到五单元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整册教材梳理)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导学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初步认识加法》教学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案例分析
四年级公开课《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得数是4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教案
新版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